老實說,雖然板上大部份人都覺得這部片很差,改編失敗,
但我個人還是挺喜歡的,而且覺得改編的比原作好。
畢竟,與美式的xx遊戲或xx迷宮比起來,日本在處理這類題材還是比較好,
拍得比較"人性"和"深度"(就算原作沒什麼深度,但拍起來也會變得很像有在說什麼,
或是說拍得"很假掰",但至少味道是對了),不像好萊塢多是一筆帶過,
然後又變成很一般的情愛故事。
但話說回來,這片的內涵和設計上,跟其他相似品比較,我也覺得有些淺和亂。
雖然漫畫我只看完第一部,但主旨應該就是在說
"人生無聊,但如果被剝奪後,還是會懷念",也就是失去才懂原來的美好,
以及"積極去嘗試或體驗才會懂生命的美好之類的",
這在其他故事常見,但看到什麼神之子的描述,神的動機不明,
後來我也有些懷疑到底是不是這樣,而故事中的遊戲設計又好像有說些什麼,
卻又不太跟主旨有什麼呼應...
這類故事,我還是最喜歡詐欺遊戲,主旨簡單明確,"欺騙,信任,統治,背叛...",
而它很專注在遊戲的設計上,很有梗,卻又不會很血腥,
雖然最後有點江郎才盡的味道,但我覺得作者如果還能繼續掰下去我反而意外。
※ 引述《zusowind (zusowind)》之銘言:
: 不知道大家去看「要聽神明的話」這部電影了沒,這部電影如果沒有先看過原作漫畫,
: 確實會讓許多人看得一頭霧水,所以在這邊想幫一些有興趣的人導讀一下。
: 要聽神明的話原著裡,花了相當多的篇幅在講男主角對於人生感到無聊,也交待了許多角色
: 的背景,這其實都在諷刺日本的菁英社會。
: 在競爭的求學階段當中,並不歡迎太有想法,或是會害怕到想落跑的人,所以最後生存的,
: 會是像主角一樣,一開始設定是他對人生感到無聊但是卻按部就班。
: 電影篇
: 第一關絕命不倒翁:
: 「你可以乖乖站著別動等死,或是試試看跑過來送死」
: 只要有人動了,就會馬上爆頭死掉。突然之間出現的怪不倒翁其實暗指著傳統社會那些
: 制定不合理規則的守舊派,想要生存就必需先按部就班,輕舉妄動不聽話者先死,
: 最後當主角他們搞清楚規則透過合作方式過關後才發現,贏家只有一個。
: 通關者透過合做但是最後卻只有自己生存下來,是否和你我在學校或是社會團體中非常的像?
第一關 不倒翁的一二三木頭人
這裡要表達或諷刺的,應該就是"一群人合作,往往功勞卻被一人搶走,
或是總有最出鋒頭的人搶走鎂光燈,而其他人就活該被踏背或犧牲"的寫照,
我想作者可能過去有被人"ㄘㄨㄥˋ"過,所以在這裡抒發心情。
這在第二關有再強調過,有過第一關經驗,大家為搶那鋒頭而吵架。
: 第二關,吃人貓:
: 坦白講這關是在講「逢迎拍馬、人人想打」,會吃人的貓咪一樣擁有非常高的權力,
: 如果你想聽懂貓咪的話來破關,必需要先換裝當成老鼠當成馬屁精,
: 這些盲目想過關不搞清處規則的人,等到發現自己雖然聽的懂但是確也成為第一批被利用跟批鬥的對象。
: 這關裡面有一個角色刻劃的很可惜,他為了夢想每天練球想進NBA,但是卻在他能表現的時候,
: 被一擊必殺了,這邊在講的是諷刺日本菁英社會不鼓勵有夢想的年輕人。
第二關 招財貓的射籃比賽
這裡很明顯要表達的,就如男主角自己所說:沒有冒一些風險是沒法成功的。
而籃球員的故事只是說"先天的條件或限制往往比努力更重要或有決定性"。
這關,我覺得電影改成破籃球和天谷武灌籃比漫畫更有梗和戲劇性。
: 第三關,說唱廢材人偶
: 電影讓這人偶殺人方式是挺變態的,漫畫中也沒這麼讓人蛋疼,這三個人偶突然飛進去,
: 逼參賽者一定要跟他們玩聽音辨位,「不玩就殺,猜錯虐殺」的下三爛遊戲,
: 那這個3組人偶到底在反應什麼呢?
: 像這種「強迫中、自由發揮」就是在反應了社會中要攀關係的混亂現象,有些時候你很正派,
: 但就是有些莫名奇妙的人會來找你,重點是如果你聽不懂他的話說話,非但過不了關,
: 在社會中往往也是準備被虐死。
第三關 木芥子的猜猜我是誰和跳繩
電影只有猜猜我是誰,我是不太知道這裡想表達什麼,是主角很聰明?
而比起漫畫是靠主角硬靠腦力過關,我覺得電影用手機這招也有梗多了。
而這關的重點應該是在"多人跳繩"上,
而這遊戲要表達的應該就是"一群人裡,總會被不合群的那人害死,
不管是不幫忙或幫倒忙",也就是大家要同心致力,不然就是自己要有超實力。
本來,我也不知道不倒翁到底要說啥,但看了多人跳繩後,
我想作者可能過去真的是被人"ㄘㄨㄥˋ"過吧,所以才會有此心情抒發
可能之前找不到助手,或助手亂搞.....
為什麼說是心情抒發,因為比起呼應主旨,我覺得這比較像是作者的經驗談。
: 第四關,白目誠實熊
: 講到這關說真的讓我挺失望,畢竟電影時間有限跳過了漫畫很多章節。
: 這隻熊的過關要件很簡單,他問了一個問題後,只要在場每個參賽者誠實回答,每個
: 案子突然來,下回待續
第四關 尿尿小童的拔河/誠實白熊的問答
雖然很多人說電影的白熊很爛,但我覺得漫畫的尿尿小童才是爛透了,
莫名其妙的遊戲,主要重點應該是在屋子裡而不是遊戲,似乎是要表現"忍耐力"及
"適度休息vs強逼",這在電影裡會是個悲劇。
但我覺得白熊的改編雖不盡人意,卻也還不錯,
用"妳喜歡吃什麼"和"妳喜歡主角嗎"來測誰說謊,這其實蠻有哲學性,
<一般大眾都接受的答案就是正確答案嗎> or
<跟大家不一樣表示我發瘋,還是其實我正常,瘋的是大家>。
其實大家說的都是實話,但喜歡吃奇怪食物,喜歡同性卻會被懷疑...
所以我覺得這設計比原作者好多又有戲劇性多了。
第五關 蒲島太郎/俄羅斯娃娃的踢罐子
還沒看漫畫前,我也覺得電影這關真是爛透了,結果看了漫畫,
原來原作就是這樣,甚至更爛...
漫畫裡就是吃吃喝喝,然後就抽籤,然後.............."運氣"
這能直接當電影決戰嗎,甚至當中間關卡也太虛。
至少電影還多了個踢罐子遊戲。
其實我覺得電影已經不錯了,
惡之教典我才覺得根本殺得莫名其妙又沒梗,
完全無法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