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overhead (overhead)》之銘言:
: 我想這是一個非常微小又無聊的問題
: 所以沒人問
: 不過這幾天看完後還是有點介意
: 想問說段小樓在最後被霸凌時,掛上段曉樓的牌子
: 為什麼?
: 是在某個年代裡小曉互通
: 還是單純紅衛兵寫錯
: 還是其他原因?
這問題很少有人討論,事實上也沒有一定的答案,只能提出可能的解釋。
舊民國時期,角兒在藝名裡面改同音字的情形是有的,例如上海麟派創始人
周信芳,藝名麒麟童;事實上他原本的藝名叫「七齡童」,因為天賦極好,
七歲就出道的關係。但這個藝名當然不能一直用下去,後來有一次在上海公
演的時候,傳單誤植成了「麒麟童」,結果就這樣將錯就錯的用了下去。
另一個藝名改了字的角兒,是四大名旦裡的程硯秋。程硯秋最早出道時的藝
名叫「程菊儂」,成年後改的藝名叫「程豔秋」,但這兩個藝名風塵味都很
重。事實上早期唱戲的人被列為下九流,很多剛出道年幼的男旦,都還兼營
相公的職業,所以常常會取這種風塵味很重、有點曖昧的藝名。倒不是說程
硯秋早年操過賤業(事實上民初時期旦角兼營相公堂子的風氣已經很少),
但就是這種取名方式是清末的一種時尚。程成了角以後,要想擺脫這種風塵
味,就把藝名裡改了一個字;原本風塵味非常重的「程豔秋」,變成了「程
硯秋」,同音不同字、整個格調就大有不同了。中國語文有所謂「一字師」
的現象,就是這麼樣的奇妙的東西。
雖然電影把霸王別姬描寫成中國戲曲傳統文化的精華,但事實上霸王別姬是
1920年代才有的東西,是從好幾部跟楚漢相爭有關的崑曲與京劇裡面,擷精
取華做出來的新劇本。創造霸王別姬的不是別人,就是中國第一名旦梅蘭芳
;而霸王別姬首演時,搭配的男角是公認的中國第一武生楊小樓。楊小樓本
身是慣唱楚漢戲碼的(他在北京時的搭檔是中國第一刀馬旦的尚小雲),但
霸王別姬讓梅、楊兩人又達到了新一波的藝術高度。話說回來,武生唱楚漢
的戲碼,這是特例。雖然項霸王的臉譜是黑頭淨角,但很奇怪的是,當時這
角色是設計給武生唱的。所以後來霸王別姬一齣,例由武生勾臉紮大靠來唱
,直到比較後來在音樂的部份做了修正以後,才有淨行黑頭來唱的版本。
我想李碧華寫小說的時候,弄了個「段小樓」的名字,大概多少是在影射楊
小樓。不過楊小樓生涯沒有那麼多跌宕起伏,而且抗戰期間就過世了,沒有
活到共產黨時期遭罪挨批。
京劇史上似乎沒有「楊小樓」寫作「楊曉樓」的記錄。「楊小樓」事實上是
藝名,他的本名叫楊三元。這藝名的由來,這是因為他爸的藝名是楊月樓。
楊月樓也是清末京劇界武生泰斗之一,名在「同光十三絕」之列。所以「楊
月樓」的傳人就被取名叫「楊小樓」。這種現象在京劇界不少見,像譚鑫培
的藝名「小叫天」,是由來自他父親譚志道的渾名「叫天子」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