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白被稱為最具商業價值和眼光的大陸導演,他的「杜拉拉升職記」、「將愛情進行到
底」都大賣,最近在兩岸影展放映的「匆匆那年」則在大陸締造近29億台幣的高票房。就
市場而言,台灣導演該拍什麼樣的電影才能進大陸?又該如何在商業和藝術中求生存?張
一白給了「使命」二字,簡單卻直搗問題核心。
張一白電影票房成功,他謙稱並非自己多了不起,而是:「我就拍我喜歡、我擅長的,而
現在都會情感的題材,剛好觀眾都很喜歡。」
面對導演是否不該讓投資者賠錢這個問題時,張一白說:「大家不要被虛幻數字迷惑,不
是每部電影都要完成票房使命,但每個導演拍片之初,都得要問問自己,這部電影的使命
是什麼?」他表示電影有很多種使命,你拍的是商業娛樂使命?是藝術使命?還是進行一
種表達的使命?「如果你拍的電影不是用來賺錢的,就可以不承擔票房壓力。如果是娛樂
片,就沒有托詞。」
台灣電影進入大陸不受限,但大陸片商考量發行利益,只有極少數引進大陸,台灣電影應
該如何進入大陸市場?張一白表面笑笑的說,言外之意還是很犀利的,他說:「這個問題
大家都很難解決,台灣導演有很多挺不錯的,只是明明語言相通,投資人怎麼都去找韓國
導演拍呢?」
張一白也提出建議,正是陳國富之前也說過的,台灣導演應嘗試西進大陸,「應該去試試
看,去的過程也許有問題、有挫折,但你熟悉之後就會學得很快。」
「匆匆那年」改編網路小說大賣座,張一白表示很多人對網路文學有偏見,但讀者決定了
它的存在,「每個作家都帶著情懷去寫,只是眼界和手有高低,和網路或印成鉛字沒關係
。這是一個新時代嘛,你不能說百貨公司都倒了,淘寶上面賣相同的就不是好東西了嗎?
」
新聞網址:https://goo.gl/d7L8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