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版:http://jalin.pixnet.net/blog/post/45101348
我想要談談《鬼敲門》這部片。
《鬼敲門》原片名”BABADOOK”,這是一則很典型的「什麼!家裡有鬼!」恐怖故事,通
常這種類型故事會從劇中角色尋常的日常生活開始鋪陳。恐怖、詭譎的事情接二連三發生
,他們的平凡人生也隨著故事的進展逐漸崩壞,但無論過程多麼地艱辛(或說,死了多少
人),總會有人在最後鼓起勇氣,找出邪惡的源頭奮力擊敗它。這裡所謂的「鬼」也不見
得真的是「鬼」,你可以把它代換成「連續殺人魔」、「來自遠古的惡魔」,或甚至是「
有暴力傾向的親人」等等,各種充滿攻擊性的邪惡角色皆可,一切端看作品的需求,只要
編劇能夠自圓其說的讓他們出現在家裡(或是乍看之下安全的密閉空間,譬如度假小屋之
類的)就好。
這樣的故事很單純,但很有效,畢竟人生活在這個現實世界當中總是會不自覺的尋求「安
全感」,我們喜歡待在熟悉的環境、喜歡跟令人安心的夥伴(或寵物)相處,但若是有一
天這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安全」不再的時候,那肯定會造成極大的恐慌。所以這種故事
要成功,要挑戰的便是否能夠成功挑起人們潛藏在心底、不願去想像與面對的恐懼,一種
「安全的場所(夥伴)終將被剝奪」的危機感。
在本片當中,喪夫的女子艾蜜莉亞獨自撫養六歲大的兒子山繆,然而工作上的不順遂,以
及兒子不時展現出來的叛逆性與暴力傾向,讓她對於生活懷抱著強烈的無力感,而這一切
就在艾蜜莉亞閱讀了一本名為”BABADOOK” 的詭異童書給山繆聽之後變得更加失控。山
繆認定名為”BABADOOK” 的怪物是真實存在的,古怪的言行更勝以往,將艾蜜莉亞原本
已經殘破不堪的心靈更進一步推向崩潰的邊緣。故事發展至此我們可以看做是第一個階段
,鋪陳艾蜜莉亞日常生活的崩壞,並試圖引導觀眾認為兒子山繆即是那個充滿攻擊性的邪
惡怪物,在這個階段我們會認同艾蜜莉亞的不安與恐慌。
緊接著不安的氛圍逐漸擴大,超自然的恐怖現象接連發生,像是燈光不自然的閃爍、撕毀
的童書再次出現而且還加上新的篇章,預示之後殺狗殺小孩等恐怖情節、半夜的鬼敲門等
等,這一切都讓艾蜜莉亞的情緒緊張達到最高點。正所謂疑心生暗鬼,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艾蜜莉亞從一開始堅決否認”BABADOOK” 的存在,逐漸演變成所有的一切現象背後都
有”BABADOOK” 在作怪,她甚至強逼山繆吃下鎮靜劑,為得就是使他不再去說”
BABADOOK”,好讓自己能夠睡得安心,但當怪物不單只是存在山繆的口中,而是進入了艾
蜜莉亞的心中,這樣的作法顯然就是徒勞無功了。到這裡為止可以看成是第二階段,艾蜜
莉亞的恐慌與崩潰成為全劇最恐怖的地方,一反之前我們會去猜測山繆是怪物的可能性,
反而開始思考山繆口中的”BABADOOK” 究竟是真實存在的超自然力量,抑或是艾蜜莉亞
的心魔才是真正的”BABADOOK” 呢?
最後故事急轉直下,身心俱疲的艾蜜莉亞敗給了那不知是否真實存在的”BABADOOK”,變
為殺人不眨眼的恐怖妖魔,誓言要親手將山繆送去跟亡夫作伴,最後終究是母愛戰勝一切
,艾蜜莉亞與山繆兩人堅強的心靈擊潰了”BABADOOK”,迎向完美結局。第三階段展現的
,便是將正面力量擊潰邪惡魔物的過程。
嚴格說起來,《鬼敲門》算是一部中規中矩的恐怖片,在劇情的結構上並沒有突破過往相
同類型作品的格局,但若從細節來看,本片劇本執行實在出色。首先是刻意模糊了「鬼」
的存在,那若有似無、卻又從頭貫穿到尾的”BABADOOK”,其威脅與恐怖感要強過許多開
宗明義就跟你說「真的有鬼」的作品,畢竟「懷疑」原本就是一種能夠造成觀者強烈不安
的「情緒」,當觀眾與劇中角色一起「懷疑」有鬼與否的同時,我們也就陷入了故事的掌
握之中。
其次,故事設定山繆的生日就是艾蜜莉亞亡夫的忌日,把「對兒子的愛」以及「失去丈夫
的恨」做了一個很好的連結。藉由恐怖片這樣的類型,來探討親子之間的愛與恨這種極端
矛盾的情感衝突,用驚悚來包裝一個家庭倫理小劇場,娛樂性十足。本片最棒的部分在於
結局,母子倆人將”BABADOOK” 畜養於地下室當中,而非完全將之消滅於無形,以心理
學的角度來看,還要更像是兩人接受了彼此之間強烈的愛恨關係,與之共存,而非否認負
面情感的存在。
第三,開頭處裡艾蜜莉亞面對生活的無力感,並且將這種無力感成功轉化為「恐怖」,這
是相當令人感同身受的,畢竟雖然絕大多數人的人生並不會出現一隻飛來飛去嚇唬你的”
BABADOOK”,但我們依然不得不承認,人生當中,再也沒有什麼比「生活」本身還要更嚇
人的事情了。
總的來說,《鬼敲門》雖然是一部相當傳統的類型電影,但在賣弄嚇人之餘,又蘊含著比
其他同類作品更多深沈的元素,這也就無怪乎本片被俄亥俄中心影評人協會選為 2014 年
最被低估的作品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