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含劇情]
想聊聊這部片,並給了負雷,
倒不是說這部片真的表現得不好,
只是覺得這部片實在是被追捧的遠超過他應有的評價。
很多地方都不到位,其影片精神說是「勵志」,
愚見倒不如認為是一種偏執的走火入魔。
一種「報復式」,為了「上位」而捨棄「所有一切」的魔障。
從本片讓人最記得的短語聊起:
『「你做得很好」是最糟糕的一句評價』
本意其實是要人精益求精、不要自滿於限有的成就,
要登峰造極,不斷超越自己。
到了老師的行為模式裡,卻變成
「
永遠不要捧學生,
(就算要也只是為了之後摔學生來鋪陳)
為了要激發學生的潛力,就要用最極端的方式折磨羞辱他,
才能讓他成為下一個明日之星。
」
說真的,這不就是老傳統的威壓教育、虎父教育嗎?
(老爸老媽說:我打你是為你好,
你考了99分太爛了,爛透了,簡直_______爛,為什麼沒有100分?
你是______嗎?(空格請自行填入各式語助詞))
且這句話本身其實是隱含著,
你必需要透過他人的評價,來判斷自己的「好與不好」
你必須透過他人來看見自己。
一個藉由他人評價來看見自己的音樂人,可以是好的藝術家嗎?能成為大師嗎?
老師曾在最早和主角聊天時說
「別在意數字,別在意他人眼光」
但後來主角在意的幾乎只是「他能不能坐在位子上」(數字),
所以為了我要證明我可以(陷在老師給他的思維)「我不在乎別人對我的離經叛道。」
早已遠離了「藝術家不在乎他人看法」的精神,卻用「追求偉大」這樣的浪漫來包裝自己
。
片中老師只用了一個查理帕克老師對他丟鈸,
而把這一切的訓練全部合理化。
也許在其他領域這樣的軍事化訓練方式可以讓人成為一個好的「專家」,好的「工匠」,
但離本片所謂的大師和藝術家,似乎還很遙遠。
何況,音樂這種藝術。用這樣高壓的方式,專精於技巧
到底能培養出什樣的音樂人來?
歌唱比賽常看到:「你的技巧無人能及,但就是稍嫌匠氣不夠真誠。」這邊不再贅述。
也有人說,沒有痛苦沒有成長。
的確是如此,但是通常那樣的痛苦是外人看起來痛苦,
其本人應該是「痛並快樂著」,而不是邊打鼓邊大罵髒話然後把鼓都打破了。
鼓應該是樂手的伙伴,不是敵人。
那是用憤怒在報復。
憤怒有其力量,可以成為專家,但難以成為大師。
且當報復獲得滿足,往前往上的動力將煙消雲散。
再來談談樂團和鼓手。
我知道有不少人說,
本片音樂不是重點,重點是它要表達的精神,
但問題是,若媒介用得不夠精準,傳達出來的概念不也可能是扭曲的嗎?
且演奏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份,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片中主角在的位子是「多人」的樂團,而不是「一人」的演奏者。
不管是什麼樣的樂團,
與他人合作,懂得「聆聽」他人也是一個優秀的音樂人需要的能力之一。
在小編制的樂團,有較多的個人展現機會,
(少人的爵士樂團對於即興的隨興演奏和個人展現又更加明顯。)
而在本片的這種類似古典音樂的大編制樂團,
與他人合作、聆聽、配合指揮更是一大樂手的重要「能力」。
然而我們在本片只看到了一個,
不理會別人不懂合作,把前輩幹掉時自己嘴角竊笑,
一心一意只想上位(I EARN IT!)和指揮對著幹的鼓手。
(說真的,在本片中對於樂譜失竊這件事也始終沒有交代清楚,
萬一真的是主角的錯,觀眾真的能打從心底喜歡主角嗎?
且影片的最後,整個樂團服從一個上一曲看似全沒準備的鼓手指揮,
配合他奏一曲先前可能沒練過的曲目也有太多太多邏輯上的瑕疵了。)
再來談談鼓手的角色。
片中一直提查理帕克,並強調他被丟鑼的經過,
來合理化這些訓練過程。
但是,讓查理帕克聞名天下的是薩克斯風啊。
鼓手這個角色作為樂手,在樂團其實是很矛盾的特色,
鼓手其實掌握了整首曲子的靈魂和風格(節奏),
卻通常不會是接受最熱烈喝采或目光的人。
他比較像是默默讓每個球員發揮到最好的隊長,
自己卻不居功的那種角色。
縱然有表現的機會,也相對少(也要在小編制的樂團裡)
而在本片中,我們完全在主角身上看不到這些。
說真的,如果今天用小號手或鋼琴手第三者的角度來敘述這位鼓手,
得到的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故事。
說到底,主角對音樂真的有愛嗎?
還是只是被老師在直銷式的洗腦之後,
拋下了所有的一切,只是為了要嘔氣證明「我他x的就是可以做到」?
如果真有愛的話,被退學後就不會放棄鼓棒,
即便坐在街頭,還是能打起鼓來。(那才是音樂人)
在飯桌上,他的家人說音樂是很主觀的,其實並沒有錯啊,
但主角陷入「我很強你很弱」的思維裡,堅持自己比誰都行,
透過貶損他人的成就,強調自己的,
被問到是否在林肯中心表演時,只好摸摸鼻子離席,
(如果他平日處理人際關係就是這樣,
實在不難理解為何周遭的人都對他如此冷淡。)
種種種種其實感覺不出他對音樂的喜愛和狂熱,
而只是一種,「我要證明我可以」,為了要搶下一席之地我什麼都可以不要。
而為了功成名就而拋棄女朋友那段,和角色刻劃是一致的但不夠深刻。
只有敘事的作用,並讓緊張的氣氛稍微得到一點緩和。
片中當他打電話給女朋友得知已有男朋友時,
其實劇情還是有點張力也給觀眾有期待的,(也許又一次開玩笑?)
但後來卻隻字未提難免覺得這個女朋友在片中有種捨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慨。
而他和父親的互動很多地方也刻劃不深所以然來甚至顯得多餘,(葡萄乾爆米花?)
最後讓我們看看老師,
一樣是另一個入魔而不自知的角色。
前面提到的合理化魔鬼訓練並對年輕人洗腦就不贅述了,
也許他真的是對音樂有高超天份的人,(超強聽力)
但站在教育的角度上來看,
他真的比較像是一位軍中你最討厭的那種士官,而不是一位明師。
若鏡頭帶到他也曾苦練過,
或他也是擁有高超技巧專業的樂手,
那麼也許還有點說服力。
但我們看到他的演出,卻是在小酒館愜意感性的彈奏。(當然這邊不否定他對音樂的喜愛
。)
而他對學生上吊所流的淚,
和片中最後報復主角的行動來看,
對他言行的可信度實在要打一個問號,
不過他的角色刻劃算是成功,也許不是明師,
但絕對是能影響一個人一生的那種人,不論正面或負面。
小結:
在看這部片之前因為有很高的期待,
但觀賞之後卻不如原先所想因此才有這麼多的想法湧出。
覺得這部片與其說是光明的勵志片,
倒不如說是在講複雜的人性─幽暗的那種。
影片的尾巴,老師和主角相視微笑,最後在由弱轉強的鼓聲結束。
我不禁懷疑,終於得到老師認同的主角,成功復仇反將一軍的主角
接下來繼續打鼓的動力有多少,還是又要再讓老師上演一齣,
「你以為這樣就夠了嗎儍蛋」的戲碼故事才能繼續下去。
也許連編劇自己都沒有答案,還是讓觀眾徜徉在悠揚的音樂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