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圖有影片好讀版: http://goo.gl/zh2Osm
轉自關鍵評論網/編劇人生
*本文內含劇情,若您有被雷的顧忌,建議您觀影後再行閱讀
我們活在台灣,聽著許多故事,這些故事大多來自國外。
隨著科技的進步,他們也將故事說得越好,將原本的細節作得更完善,
因此才能附加更多元的感受,使我們認知、熱愛一部電影。
當我們的選擇越來越多,也就衍生出能夠幫助我們選擇故事的評論家,
他們幫助我們篩選故事,從中找到喜歡的電影。
因此評論是一種相對嚴肅的文章,畢竟評論二字本身相當尖銳,
閱讀時造成的針鋒相對也在所難免。
我向來都保持一項原則,撰寫電影評論時,不可以讓文字太過感性,
因為對於故事不甚了解的觀眾,過於感性會影響他們主觀意識,
然而評論相當主觀,但經過適當的修正與調整便能成為具價值的意見。
但面對王童導演的《風中家族》,
我再也無法保持理性地跟各位建議這是否為一部精彩的作品。
這種狀況就如同美國上映一部關於歷史或種族的電影,大部份的影評人,
不論權威與否,皆給予相當正面的評價,
而《風中家族》將是一部能夠引領這種風潮的作品。
為什麼?
因為這部電影講述了外省族群的歷史。
國共內戰,國民黨失利,絕大部分的軍人跟著政府遷台,來到了基隆港。
人生地不熟,何去何從乃是一片茫然。電影的時代背景始自內戰,
接下來的演進卻橫跨了數十年,
若換個角度看,非常像現年已73歲的王童導演對於時代與人生的自我解答。
民國38年撤退來到台灣的外省人,一句閩南語都會不講,
從此也展開了外省與本省的族群融合。
他們務農、在街邊販賣麵線、作著散工為家裡貼補經濟。
接下來隨著經濟開始發展,有了郵局、學校等基礎設施,生活逐漸富裕,
兄弟結婚、兒子受教育,景氣開始繁榮,臉上的表情也不像初來乍到般茫然。
西方的文化開始引進,市民的生活擁有了不同的娛樂,
隨著古典好萊塢電影進入台灣,
當時非常流行《飛越杜鵑窩》、《荒野大鏢客》、《亂世孤雛》、《最長的一日》、
《大國民》;在《風中家族》中出現的黑白電影應該是《亂世孤雛》。
音樂方面最出名的乃披頭四與艾維斯·普萊斯利(貓王),喇趴褲也從此蔚為風潮。
王童導演透過細節還原了時代,能夠看見王童如何使劇情綻放另一種感動。
電影中,角色之間懷有特別的情感與矛盾,
可將其簡單地視為是編劇為電影所加入時代下的感情;
而王童導演又加上一種文化的韻味,也是外省人對於歷史地喟嘆。
其中又以盛鵬(楊祐寧飾)的感情矛盾最為鮮明,
劇情中緩緩陳述了盛鵬的人物背景,他在遷台前結了婚、妻子懷孕。
當他開始懷念妻子,也可視為他正思鄉,因為內戰使他家庭破碎,
大時代下的現實不得不離開家鄉,逃離戰火,來到台灣。
盼望能夠返鄉的那天,同時盡量不留下對人、對地的任何情感,
不論是否喜歡,「我都有一個家庭,請原諒我。」
劇中並以外省與本省兩位女性角色──跟著他一起來到台灣的外省望族,
以及義弟媳婦的示愛,使盛鵬的矛盾更為強烈。
然而,對於一部時代背景雄厚的電影而言,這是一種考驗。
若導演沒有拿捏好應有的分寸,相當容易使背景失焦。
王童導演能夠在《風中家族》的每一刻、每一幕完成對歷史的淒厲控訴,
這一點最為令人敬佩。
不論劇情如何演進,王童總能夠透過精準地色調來還原歷史,
並且讓演員清楚知道自己飾演的角色所擁有的心境。
事件的大小、劇情的沉重,全是歷史的架構與細節,也呈現了台灣社會的鴻溝。
盛鵬這位角色的核心,乃在突顯外省人的壓抑與無奈,
沒有人想被送上戰場弄得妻離子散;
又因戰亂,僅能在台灣緬懷已回不去的家園,
思念懷有身孕、臉龐卻已在記憶中逐漸朦朧的妻子。
兩岸逐漸開放,盛鵬的故事也走到終點,
而王童導演留給我們清楚的一句話──互不相欠!
評論需要理性,但我相信你只能夠在這篇文章看到感性,
王童導演在《風中家族》中細膩地陳述國共內戰、撤退來台、建設興起、
族群融合、白色恐怖、西風東漸、情感憂愁。
他並以外省人的角度發出嘆息,這或許就是使我不能理性的原因;
也提醒了我們:歷史或許會被遺忘,但事實依舊不會改變。
王童導演絕對值得又一座金馬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