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裡行間應該是無雷,多為個人感想,但怕會無意間透露劇情,那還是也請斟酌閱讀。
若是只是單純想看賣肉的部份,也可直接跳最後一段。
臺灣電影在運動類型的數量不是很多,有些主題和拍攝成果,乍看之下是小眾的,但只要上映了,號召著民眾對該運動的投射,甚或是打著演員、苦肉牌,往往都有不錯的成績。
例如關於棒球的《KANO》、《球來就打》、《天后之戰》,到關於體操並捧紅彭于晏的《翻滾吧!阿信》,以及關於拔河並使郭書瑤脫離同時期露奶女星水平的《志氣》、療傷八八風災傷口的紀錄片《拔一條河》等等,都是臺灣近代於運動電影開創的新局。
多數的運動電影是一翻兩瞪眼的,除了劇情必備的困頓與自我肉體、心靈的突破,每個人最希望看見的,還是演員如何為了這一部電影付出。
我們不想看見演員如何演,或是多麼像一名運動員,我們希望被說服,至少在大銀幕前的這段時間,那些演員都要是貨真價實的運動員。
《破風》是講述自行車運動,在臺灣上映的片史上十分少有,或許公路車等類運動,在臺灣仍喚不起大多數人的熱血因子。
較直接、明白地感動人心的運動,往往都是透過團隊互信,讓觀眾深陷在非輸即贏的情緒裡,在那些運動員當中,當然也有不少是造神一般的存在。棒球、足球與籃球,都是在這樣龐大的團體互信中感染彼此,當中也不乏知名球手。儘管相對冷門的自行車運動也是需要團隊合作,但這種情感是相對內斂的,並且明確分工:你要做一個破風手,就必須在適當的時機讓開,給衝線手。
更也許是自行車比賽在觀看上的困難,不如球類與特定運動有一定的範圍,觀眾可以明白地隨著球與人做視線追逐。自行車太廣、太久,多數人都會失去耐心等待,只求結果,自然不會對這樣努力的過程產生太多記憶,進而深陷。
但《破風》用諸多特寫鏡頭,以及加強收音,加深觀眾在視覺與聽覺上的感受。實際上主角們輕巧地滑過街頭,在特寫鏡頭看來,我們都會替他捏把冷汗。
這種緊張的節奏感,是勉強讓《破風》不致於走向爛俗運動電影的關鍵。電影裡用了不少空拍鏡頭,也造成娛樂性質的反差:看主角們賣力衝刺,在特寫鏡頭前彷彿光速一般,但切到遠景,就好像沒有那種速度感。令人想起《蟻人》當中的戰鬥畫面,看似重如泰山,其實輕如鴻毛。
至於劇情方面,不是毫無新意,但也不是破舊立新。這個故事就是中規中矩地,套入了運動元素及愛情狗血戲碼,更套入運動電影的公式,要嘛團隊合作,要嘛衝突與轉折就在於個人想要更好,於是強出頭。這點其實在「破風」一詞就可略之一二。
破風手在車隊裡頭帶頭,替大家擋去多餘風阻,同時,也要在衝線手衝往終點前,認份讓開。
沒有人是不想出頭的,但破風手的存在,就是捨棄自己的榮耀,只為了夥伴。當然,電影標題取名為「破風」,無非就是暗暗地下了這樣的註解。
撇除運動成分,《破風》大概就只剩下十五分鐘的愛情戲碼。但這樣的劇情,說老實話,也是諸多愛情電影的結合,只是換成了男女主角都是自行車手。自行車手自然有自行車手的浪漫。
不想替《破風》下太多註解,最好的註解即是電影的名字,並週而復始地繞著這個概念打轉。沒有好或不好,就只看觀眾喜不喜歡、買不買帳了。
最後,若是期待《破風》能為自行車運動帶來什麼預期效益,大概只有希望臺灣政府能儘早落實路平專案,否則電影裡單車輕巧滑過街角的畫面,換在臺灣其他地方,車手可能早已摔得鼻青臉腫。
如果只是單純想看彭于晏、竇驍、始源賣肉賣點的話,可能要斟酌一下了。
朋友知道我要去看《破風》,特地要我記一下男主角裸露處:
30秒|始源裸上身背影、正面裸上身特寫(但鏡頭在兩點之上)
10秒|彭于晏裸上身橫躺(但焦在臉上)
30秒|彭于晏和竇驍脫上衣游泳(但是大遠景拉空拍)
如果彭于晏車褲破掉露出手掌大的大腿側臀那裏也算的話,只想看身材的朋友們還是可以進電影院等待這個畫面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