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片,好萊塢賣的是屁孩登大人的 YA 電影,中國爹娘是都不知道孩子們在學校撕逼。
校園電影還是台灣好,總能在明媚、逆光、北爛、微酸的青春裡,找到一道遺憾的視角,
在嘻笑打鬧的成長裡,聽到歲月回首的旁白,讓青春像彩虹,因為終將消逝更鮮豔美好。
這也許正是為什麼台灣少有現在進行式中的校園電影,因為魚在水中很難知道水的滋味,
忙過了二十好幾的人生,時過境遷到了三十好幾才會驀然發現,好像真要跟青春永別了…
用釀的心境去懷念一代人的青春,才會發現當年情感友誼的純粹乾淨、時代老土而美好。
從《那些年》以降,販售的不就是這樣一股懷舊的情懷嗎!不悔夢歸處,只恨太匆匆嘛。
所以,現在的青春校園電影,懷的大多是堂堂邁入三字頭的六年級到七年級前段班的舊,
把陪我們長大的天天開心、連環泡、玫瑰之夜鬼話連篇、超級星期天都放到電影背景裡;
揹著書包翻牆翹課去的地方,不是冰宮就是 KISS 或 U2 的 MTV,K書談戀愛要泡小歇;
上課夾在課本裡偷偷傳閱著少年快報跟央槓斯,或不知道被誰弄到黏頁的日本 AV 雜誌;
放學了,大城市裡的同學去金石堂、新學友,小鄉鎮的也有光統、卓越等地方書店好逛,
我們在那翻完整套金庸,買遍小虎隊、郭富城、華仔、周慧敏的護貝卡和海報貼紙書籤;
那時女生都說自己是劉太太,男生都留了郭富城的髮型,露營的金曲是草蜢跟LA BOYZ…
這些都被《我的少女時代》拍進電影裡,與被我們遺忘在紙箱裡的畢業紀念冊深深共鳴。
每個時代反叛、獨立的青春都有要推翻的威權,在國立編譯館還壟斷教科書的年代裡面,
那個威權的代表,是老用成績來歧視、分化同學的雞巴訓導主任、古板老師和軍訓教官!
電影那句「只有我們自己,能決定自己的樣子」呼應了《那些年》裡的對嗆教官的劇情,
呼應《GF.BF》「一個人跳舞是造反,一群人跳舞是民主」 和教育部的反黑箱課綱運動。
《我的少女時代》可以說就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加泰國片《初戀那件小事》
電影畫面一下子就把觀眾拽進了時光機裡,回到那個又老梗又芭樂的九零年代高中校園,
說的是土氣壁花跟常在學校資源回收場佔地為王的頭號壞痞子,組成「失戀陣線聯盟」,
要拆散校草配校花的金童玉女,幫彼此倒追心上人,在笑料百出裡對彼此動了心的故事。
直到坐上白馬王子的機車後座,才發現真心早就不知不覺綁在載著校花的黑馬王子身上~
直到失去聯絡了,才等到真相,才在無人知曉的淚水裡面,體會到一夜長大的酸澀苦楚。
跟角色毫無違和感的年輕演員們,演起來自然生動,加上一圓少女夢的驚喜大明星客串,
讓我們透過一封牽起無數機緣巧合的白痴幸運信,在大銀幕上重溫真心無敵的少女情懷!
電影帶我們回到喜歡一個人得先要寫一張個人資料託人交寄,等待輾轉收到回音的年代。
那時大家懵懵懂懂練習著電影電視裡學來的愛情,直到互簽畢業紀念冊寫完一堆勿忘我、
緣起不滅、金榜題名之後,我們才終於留下了整個年級陪一起成長的同學們的個人資料,
當然還包括貼了整本厚厚的書簽跟偶像貼紙,然而最重要的那個人,我們總是留到最後~
致:畢業紀念冊簽了滿滿百事可樂,一帆風順,還都要用一槓筆劃串起來寫的那個青春。
雖說青春校園片是一票新導演慣常的起手勢,更是情懷氾濫到像跳樓大拍賣的電影類型,
但只要是能召喚到記憶的共鳴,觸動到真心,我想我自己依然可以被感動的淚眼汪汪吧。
是說,感覺電影裡長得帥的回憶才叫青春,我當年滿臉痘花,大概只配叫高三吧(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