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是我吱吱,我又來發影評了。
一天發兩篇是因為我七夕一個晚上看了兩部電影,趁還沒忘記之前發一發。
《醉.生夢死》這一部是張作驥導演的作品。
這是一部很沉重的電影,還探討了很多面向的議題:
親子的關係、同志議題、對應召女的愛、男公關的誠信愛情。
雖然有些人會覺得導演太過貪心,但我覺得導演還是著重於親子和同志議題的琢磨。
或許有些人在看的時候會覺得劇本故事怎麼一段一段的都沒有連貫性。
卻一段段的以主角老鼠這個人的穿梭和口白帶出簡單的故事背景和人物性格。
的確,我看這部電影的當下對於時間軸真的不是很了解也被許多破碎的片段搞得混亂。
看似破碎的劇情跟喝醉不是異曲同工之妙嘛?
暈暈茫茫的天旋地轉的感覺。
這個操縱時間點的技巧讓我覺得精準的很不可思議。
同志在社會中長久以來被某些人視為「特別的」
這個「特別的」是好是壞我不確定但到現在他們還是持續努力著爭取應該有的尊重和權力
口語上嘲弄可能隨處可見也使得同志族群對於情感的展現某部分始終有無法除去的障礙
親情的部分
典型傳統社會母親角色,對於孩子各方面發展有著極高要求。
母親和哥哥爭吵那一幕著實地讓我泛淚,因為我不是同志我不太能體會!
但我能從畫面和對白的張力感受到,哥哥對於自己的身份被過度關心
要跟父母表明這個身分和內心的煎熬,實在很令人動容。
母親對弟弟的關係卻是用截然不同的態度作呈現
弟弟認為母親酸言酸語、碎念代表母親不愛他
但其實只是母親壓迫過度的愛,卻為家庭關係帶來了隔閡
而母親全身是蛆那一幕,我有默默哭了幾滴淚。
但內心是震撼!震!撼!
以及對於故事的一個衝擊,原來母親早已不在世了。
配樂表現讓人融入劇情
畫面色調陰鬱,電影裡天氣幾乎是陰天讓人更加沉重。
運用大量事物及情境來做角色(老鼠、蜘蛛、螞蟻、蛆)隱喻
其實這點有搭配口白讓觀眾有更好領悟,很細心。
人物的設定完善及獨特的心理狀態各自都不重疊
這次張作驥導演的作品我不覺得能討任何族群觀眾的歡心,只傳達自己心境轉變。
算是藝術之作吧我想。
排除導演自身的負面消息,導演對於情感深刻著墨,讓人也深受感動。
國片電影市場裡,有太多作品的為了置入而拍、為了商業而拍。
進而去拍攝觀眾喜愛的題材
不是說置入不好、商業不好
因為拍電影也是需要資金
也是有人靠著這份工作生存的。
也不是說外國沒有這樣的片
但是要如何取得平衡,
有好的故事腳本品質也兼顧商業?
台灣國片市場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吧。
《醉‧生夢死》很好看,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這點我必須老實說(所以才給普)。
不過這部電影真的讓我想了很多!
關於現今社會、家庭、少數族群,不敢說有多偉大的改變,至少是些許的改變自己的態度
了。
是否要附個票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