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先看完了《行雲紀》,然後去看了8/10特映會的。那一場觀眾的反應都很好,
大概是因為,是會喜歡這種片的人,才會去搶特映會的票吧。現在正式上片,就不知影
院裡會有多少人離魂了。
我向來很在意語言和對白,但奇怪,不少人覺得這片語言和對白不好,我卻覺得沒
有不好。很多人說看英文字幕才懂,而這英文字幕卻往往會把我帶出戲:我讀文言文沒
問題,讀英文也沒問題,然而就會分出一道心思來對照中英文字幕,看它翻得好不好。
評價是,翻得很通順,然而,英文字幕把窈七之類的名稱,一概簡化為後世文本所稱的
隱娘Yinniang,我理解這是省事,但它還是會給我頗強的違和感。
這些屬於我一個觀眾的問題。還是來講影片吧。
我想,侯導不是拍故事情節,而是想拍「這些人是怎麼樣地在活著」,是生態。
這部《聶隱娘》,我特別喜歡的是倒數第二還第三場:魏博眾僚屬又在議事廳裡你
一言我一語,分析局勢,要求主公決斷,而田季安坐在上位,斜倚著身子,一臉厭煩與
無奈。
最後他們也沒有作出決策。這場戲拍的是「這些人還是困在這個局裡面」,而下一
場轉到聶隱娘,聶隱娘走人了,對郎走了,不跟你們糾纏了。劇終。
正史上,皇室、田氏、元氏,最後沒一個有好下場,機關算盡鬥來鬥去,結果通通
完蛋。這是沒拍出來的後續。
剛剛突然想到,《悲情城市》接近結尾的時候,陳松勇飾演的在家裡大發脾氣,把
正在玩音樂的、打牌的,通通OC罵了一頓,連老爸都。我得回去再看一遍才能想起陳松勇是在堵爛什麼,但我記
得這一場實在拍及「再煩還是得繼續撐下去」的無奈。
我發現,《聶隱娘》最後田季安這場,拍的也是「再煩還是得繼續撐下去」。
張震演得其實很好了,把一個那種環境下生長出來的當權者的陰鶩演出來了。還有許多人
說他演得不好,大概是還不理解,世上就是有這種悶蛋。
但如果要把這片拍得更容易理解一點--更平易近人一些--我不禁想:如果把張震換成
陳松勇,這戲會變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