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好讀版:http://www.2ndnote.com/archives/284
凌晨4點,隻身來到柏林的馬德里女孩,寂寞騷動之際,結識了夜店門口的四個
柏林大男孩,破曉之前,跟上一段瘋狂夜遊。
最大噱頭- 140分鐘一鏡到底,不僅炫技,是讓我們更靠近那一夜柏林的必須。
夜晚是多數人的寧靜,刺激少數人的荒誕,無所事事的男子們和流落異鄉的女孩
交織出患難的情誼也就理所當然。兩個半小時觀影的自然體力耗盡,加上深入其
境般,電影尾聲時真有「玩到天亮」的疲憊與快感,觀眾是他們身後的第六人。
一鏡到底,建立了與故事同步的真實感,導演並將對白全權交予演員「即興」發
揮,彰顯自然。當影廳籠罩了實境氛圍之後,社會新聞般的衝突近在眼前,就夠
震撼了!(無需滅城、搶核彈、殺出宇宙)即使醉男醉女的對話顯得無意義,也
無所謂。(也必須無意義,反映深夜在街頭垃圾話的時刻)也因此,前半小時的
喝酒打屁難免無味,但在維多莉亞於鋼琴上敲彈一段〈Mephisto Waltzes〉後,
意味「與惡魔共舞」的曲子揭開了序幕。
陌生/信任,不純粹來自交往時間的長短。每一座夜的城市裡,都有少女少男結
群,在刺激和灰色地帶中找到革命情感,覓得歸屬感,即使短暫。在咖啡廳短暫
的交心對話,「教授說,我們當中有九成的人都沒有機會。」「同學?我們喜歡
一樣的事,卻是競爭者。」吐露維多莉亞在音樂學院的挫敗,孤單,不再期待。
簡單又精準的設計,讓接下來她為他們瘋狂赴難,都合理了。
許多社會新聞,開始只是小段意外,但黏上另一小段意外,最後竟成報導題材。
全片情緒正如此一轉再轉,視覺上以一鏡到底、即興演出,寫實寫真,不見斧鑿
痕跡;聽覺上卻以精準的後製配樂,搭配精采演技,區隔出不同情緒,片尾情緒
收得超乎意外。(尤其末段,當女主角準備走出旅館房間前,不靠剪接卻能創造
轉捩點)
最後非得談談一鏡到底(One Take/Single Take)。140分鐘?這聽說已成了影
史紀錄。
不NG的演技,當然是考驗,但舞台劇行之有年。更複雜的是設備:攝影機動線、
複雜的燈光、收音,道具,劇組調度。維多莉亞的鏡頭穿梭室、內外,跨過數條
街、超過20個場景,而且從夜色至深的凌晨四點直到天亮,光影變數超大,跑動
的戲碼、進出狹小的車內空間也考驗調度。甚至導演並沒有安排太顯著的斷點,
讓劇組有片刻能休息。(例如,幾位要角幾乎一直處在同個場景內)更狠的是,
僅作三次排練就有如此成果,那各組人馬私下是花費多少心思啊!就演員來說,
一鏡到底下的即興對白,能如此流暢,可要非常融入角色。
戲劇夠有張力了,想著「這一幕,攝影師你到底躲在哪裡啊?」又添很多樂趣。
有特寫有中景,有靜有動,攝影師Sturla Brandth真的非常強大。身兼編導的導
演Sebastian Schipper更是沒話說。女主角Laia Costa初登大螢幕,在140 分鐘
內演盡孤單、好奇、害怕、生氣、狂喜、狂悲,甚至中間演奏李斯特的樂句,真
的嚇死人。無怪乎橫掃德國電影所有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主角、最佳電影配樂。
最後有一點雷(純寫女主角):
馬德里的女孩,夢碎了,逃到柏林渴望重生,卻惹上更多孤獨,
即使在夜店也只能獨飲獨舞。
所以她接受了邀約,即使開始時略帶不安,但 能躲開孤獨,比什麼都好。
一夜瘋狂之後,狂喜的她說:「輕柔地吻我吧」湊合兩張陌生又緊密的唇。
很快天漸亮了,失去保護色,槍林彈雨之中他們走了,接著他走了。
在這城市,或者這世上唯一的朋友,夢一般僅僅兩個多小時便消逝,
她狂悲。這或許是她來到柏林以後,最有情緒的一刻。
黎明時,她走回街頭。一樣的髪、一樣的毛衣,她回到原本的孤單。
那兩個多小時如此超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