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豐富網誌版:http://always1027.pixnet.net/blog/post/42927353
我是個挺愛哭的人,平常看新聞還會看到落淚,
在觀影前特地準備了好幾張衛生紙,最後一張也沒用到。
以為是部超級催淚片的我,可能有點期待錯誤,
不灑狗血,也不特別勵志,真實到有點像紀錄片,
劇中用了不少隱射和暗喻,對話部分若細細回味,會感受到很多意涵,
畫面色調總是淡淡的、憂憂的,不使用強烈鮮豔的色系,
反而使傷痛無法抒發,像是傷口被不透氣的OK蹦悶在裡面。
看完電影後,上網查一些資料與故事,才越來越看懂這部電影。
劇中石頭與林嘉欣的對手戲少,卻是非常明顯的對比,
同樣心碎的人,用各自的方式度過最難受的一百天,
導演林書宇說:「他們就像在迷宮中的小老鼠,
一隻橫衝直撞,一隻摸著牆走,最後可能走到同一個終點。」
以下有雷
石頭飾演的育緯,在老婆身亡後感到相當憤怒,
想要終日沉浸於哀傷之中,卻又必須堅強起來面對外界,
在親友討論老婆的後事該用基督教還是佛教婚禮時,
育緯其實一點也不在乎,因為他最在乎的人已經不在,
反而是不斷出現的鋼琴聲,打亂的育緯的思緒,
曾經他最愛聽老婆彈琴,現在琴聲卻像一根針,刺入他心裡。
一位女性友人擔心育緯想不開,決定找教會朋友們去育緯家聊聊,
可是大家安慰育緯那段,有些安慰口吻反而更刺耳,
後期甚至感覺大家是來聊天交際,不是真正來找育緯,
某位女生說她前陣子失去她的狗狗,講著講著還哭起來,
眾人紛紛安慰她時,育瑋的忍耐到了極限,接著爆發。
對於音樂、對於鋼琴、對於身邊人的問候,都使他產生不愉快的情緒,
直到他和一位女性朋友發生關係後,隔天早上女性朋友幫他準備早餐,
育緯說:「我不是想要這樣……」 女性朋友問他:『那你想要怎樣?』
育瑋才漸漸思考自己接下來的日子該怎麼過。
林嘉欣飾演的心敏,相對起來平靜的多,但十分無精打采,找不到未來的方向,
已經安排好兩個人要走的路,現在卻突然得一個人走。
最後她去了一趟沖繩,那個原本要和仁佑度蜜月的地方,
導演說他選擇讓心敏來沖繩,是因為比起本來就冷冽的北海道,
沖繩熱情的氣氛更顯得一個人的寂寞。
在電影後段,心敏去歸還仁佑的物品時,仁佑的弟弟穿起哥哥的外套痛哭,
兩人擁抱後,畫面就跳到下一幕,我覺得他們只是透過擁抱跟哭泣宣洩悲傷,
事後看別人心得,才知道原本仁佑弟弟跟心敏有發生關係,是正式上映才把那段剪掉。
導演說剪掉床戲,是因為:
「拍這部片,不是要挑戰觀眾,當它有爭議,很容易變成大家討論的焦點,
我不希望這部電影的討論點在這上面,因為這只是一小部分。」
我也覺得剪掉那段比較好,畢竟這有點道德上的挑戰。
電影中有段關於綿羊的小故事,綿羊在淋過雨後,有些羊的毛太重,羊會倒地起不來,
除非有人扶牠,或者是陽光把羊毛曬乾。
育緯問:「那…什麼時候會乾?」
對方答:『太陽越大就越快囉!』
這些羊其實就在隱射人們,而雨就是那些令人悲傷的事物,
想要早點走出來,就必須多接觸些陽光,
育緯透過去歸還學費的過程,
意外發現妻子生前彈奏的歌曲,想起過去與妻子的快樂回憶,
最後他把鋼琴重新搬出來,因為妻子一直以來帶給他的,絕對不是悲傷而是快樂;
心敏則是在沖繩遇到了不同的人事物,還有收到仁佑以前老師寄來的信,
心敏去老師家探訪後,發現仁佑以前安慰老師的信,
明明是安慰別人的,卻覺得那句話好像在對心敏說……
兩人一路跌跌撞撞,最後找到自己的出口。
以前曾經有人問說,那些繁瑣的儀式,到底是為了亡者而做,還是為了活人而做?
是不是不做那些儀式,留下來的人就沒辦法放寬心往前走?
但是除了儀式,每個人還是要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來。
導演林書宇的妻子,在3年前意外喪生,所以他以自己的經驗,刻畫出這部電影劇情,
在電影最後,寫著紀念若璇。
有一段訪問導演林書宇的提及百日告別的文章,我覺得寫得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