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人與惡魔──007:惡魔四伏
看完《007:惡魔四伏》(Spectre)的當下,心中似乎鬆了一口氣。看到龐德終於擺
脫陰影,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屬,心裡不禁要為他感到開心。但轉念一想,這一任龐德在每
部電影的結尾,都看似放下過去,但在下一集開始時又用新的危機無情逼迫他拾起。
丹尼爾克雷格,是痛苦的龐德。
這是在他的四部電影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訴我們的訊息。所以,當《007:惡魔四
伏》結束,我關心的便是:他終於得以從痛苦解脫了嗎?
每一任龐德皆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史恩康納萊是個大男人主義的老紳士、羅傑摩爾則
是以上床為第一優先的老油條,皮爾斯布洛斯南的風流和嘴硬也讓人印象深刻,但是丹尼
爾克雷格卻開始呈現出以往龐德形象截然不同的表現。他充滿野性、充滿掙扎,他不再風
流倜儻,也不再從容不迫。他是一個充滿傷痕的男人,也是從「007神話」中摔下來的血
肉之軀。
舉個例子,從上床這件事上頭,丹尼爾克雷格的詮釋不再像是享樂
,相反的,一切都是公事公辦。你可以注意到,在「女人」與「執行任務」之間的價值權
衡,他的目標是非常明確的,只要判斷女色有機會耽擱自己的任務,他就不會停留。所以
,這四部電影中自然也沒有出現過以往龐德系列那種「任務完成,可以跟龐德女郎上個床
」的收尾方式,也更不會有羅傑摩爾時代那種把任務道具拿來當情趣用品的暴行。
這一任的龐德之於女人,關係看似疏遠,卻更緊密。在《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
中,龐德的摯愛Vesper死於非命,從此之後的三部龐德電影,「女人」就被標誌成龐德傷
痕的一部分。事實上,當龐德往後面對女伴時,都多了幾分複雜的感受,你可以注意到他
對於女人從此離不開「厭惡」與「內疚」,他仇視所有靠近自己的女性,卻又背負著自己
為她們帶來災厄的罪惡感。友誼、親情、愛情、忠誠……身邊環繞的女性,成為龐德揮之
不去的陰影。
反派的塑造,是克雷格版本的龐德另外一個特色。以往的龐德電影中,反派各有不同
的野心,但總是被單一面貌的龐德擊垮。但是在克雷格的版本中,反而讓龐德不斷的隨著
故事發展轉變心境,反派角色們則被揉合成單一的形象和概念:為了摧毀龐德而生的惡魔
們。
原先,確實是一個相當迷人的概念,特別是《007:惡魔四伏》中的反派Blofeld,身
為惡魔黨的團長,原本應該要負責撐起這整個組織對於龐德的糾結情感。但本集最弱的環
節,恰恰就是反派的塑造,惡魔黨在電影中被形容得繪聲繪影、神通廣大,但都只是在陰
影中虛張聲勢,觀眾看不到他們真正的發揮,正如Blofeld薄弱到可憐的動機一般,惡魔
黨就像是童年中一團陰影導致的噩夢,乍聽之下或許很強悍,但絲毫經不起檢視。
《007:惡魔四伏》處在尷尬的位置,上集《007:空降危機》(Skyfall)無疑是部
圓滿的統整與再起。《007:惡魔四伏》原本只須要擔起「介紹新反派組織出場」的任務
就算功德圓滿,但是電影卻執迷不悟的硬要把龐德的過去再扯回來。又要反派可以迷人又
具神采、又要反派被標示在龐德的自我塑造歷程中,反派的形塑過程中蠟燭兩頭燒,最後
只留下一攤在地上爬行、匍匐前進的灰燼。
但是,不管怎麼說,《007:惡魔四伏》還是有點意思的。電影的結尾讓龐德抱得美
人歸,而且這次的女性不再只像是過往一樣,成為襯托龐德雄性魅力的工具,更是象徵龐
德找回自己生命價值的「愛人」。結局的安排不由得讓人想起喬治拉贊貝在1969年經典的
龐德作品《女王密使》(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
,他曾經是最接近幸福的詹姆士龐德,但終究逃不開宿命的指派,讓他得繼續擔任在女人
與危機中掙扎的女王密使。
現在,經歷四集的掙扎,克雷格詮釋的龐德看似有一個圓滿的結局。這四集的龐德劇
情連貫,他不再是負責拯救世界的超級特務,而是希望救贖自己的悲劇英雄。在本集的結
局,他看似終於成功了,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不知道,或許應該停止去想,再喝一罐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