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慾見包法利夫人 Madame Bovary 2014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5-11-21 05:38:51
福樓拜小說《包法利夫人》,故事大綱應該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了,一個 19 世紀中破麻外遇拜物拋夫棄女又刷爆信用卡的敗家故事 XD 乍聽之下好像很仇女、就算不仇女也很像一齣道德重整的警世故事。不過仇女與道德檢查並不是重點,甚至主角 Emma Bovary也不是故事的全部,只是透過她的歷程與眼睛呈現一個時代樣貌,尤其是其中人們的掙扎與矛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Dj4ypa6vSc
寫實主義:從小說到電影
小說原典客觀地描繪瑣碎細節以側面烘托情感,這寫實主義手法本來自由解讀空間就很廣了;這次由法國女導演 Sophie Barthes 執導的改編電影,更對 Emma Bovary這個敗德女子帶著體貼,而且是有距離的體貼,冷冷靜靜地呈現她的際遇與身遭鄉村生活景觀,而不把它拍成熱烈的愛情片或偷情片,既不頌揚她的熱情也不批判她的私慾,只是冷冷地告訴我們這扭曲性格與悲劇命運如何形成。
這個冷靜地隱藏立場而讓現象說故事的「寫實主義」,是福樓拜小說原典開啟的文學風格,本片也善用一般傳統法國電影(許多人稱為「藝術片」但也不一定)的寫實風,來向此風格的文學始祖致敬。因此這部片雖然談激情,一般觀眾看起來有可能會容易感到無聊,甚至容易因為劇情鋪陳的模糊隱晦而感到不耐,因為一場場戲都很日常,包括日常鄉紳生活、日常農村景觀、日常舉止與不著邊際的談話,總令人不太確定這一場場戲到底想要影射什麼。不過儘管不太確定,只要試著把自己代入女主角,倒也不難自行聯想,就稍微「腦補」一下即可。
與原著小說以第三人稱處理 Emma Bovary略有不同,本片冷冷的寫實多半從 Emma 的視角出發,一場場沒有 Emma 的鄉村生活戲都像是 Emma 在靜靜地觀看,一場場有 Emma 的戲也像是她在認識新朋友觀察對方並與其交手。本片台灣譯名我覺得還不錯,因為本片的「慾見」就像是擁有熱烈感情的女主角絕望地看這孤寂世界,讓我們體會她找不到出口而慢慢「慾現」走向墮落的悲劇命運。


時空背景:法國鄉村,19 世紀中文青的翻身
剛剛好,今年秋季已經上映過英國湯馬斯哈代的小說改編電影《遠離塵囂》,和這片《慾見包法利夫人》年代差不多,一個英國一個法國,都在講工業革命與城市中產階級興起之下,屬於鄉村的苦苦掙扎。哈代探討的地理議題是英國鄉村 Countryside,在《遠》片中遺世獨立的哈代國度裡,農村出身的人們關在這小世界裡認真面對自己的修身課題,是名符其實「遠離塵囂」不見大都市的世外桃源。


而福樓拜探討的是更大的法國 Paris vs provinces 巴黎與外省之對立,在《慾》片中儘管生活只在小鄉村 Yonville ,但次級城市 Rouen 與一級文化大都會 Paris 的幽靈盤旋在天空,美好的他方想像讓 Yonville 都陰鬱了起來,與《遠》片中如詩如畫的 Wessex 鄉村田園截然不同。


本片前段沒什麼台詞,幾乎都是片段事件片段鏡頭,背景都是日復一日的鄉村生活,Emma與父親和新婚丈夫幾乎沒有什麼台詞對話,只是靜靜看著少女 Emma 先在修道院裡修習淑女教育,鋼琴詩歌繪畫儀態無一不包。 Emma 並沒讓自己被宗教的禮教束縛,反而將上帝愛世人的熱情投射在對人情的想像。終於離開農場主人家庭,滿心期待地嫁給有頭有臉的鄉村醫生 Charles Bovary ,才漸漸發現現實如此令人失望,本片鏡頭用 Emma 的眼睛望出去,一幕幕都是灰白死寂,日復一日的鄉村生活如此無聊,而鄉村男人的傻氣渾噩的生活如此平庸,簡直是地獄...


本片從一開始,就奠定了我們站在 Emma 角度為她著想為她惋惜的視角,除了心漸漸枯槁的冷靜觀察外,還有許多場戲用日常生活的事件與意象,回頭強烈比對 Emma 身為人妻的處境。譬如嫁來第一天要洞房時,丈夫還以為她害怕的是穿刺的性愛,但其實真正令 Emma 窒息的是把女人綁得像粽子一樣的束腹,連「我一個人無法脫衣」這麼日常的小事都是無孔不入的枷鎖,但她的男人渾然不覺,整個寂寥的農村社會也看不見。


又譬如一場男人意性風發獵鹿的戲,溫柔接近再得意洋洋一刀插入,切割成鹿頭鹿蹄等戰利品分送諸君,就像把妻子掛在家裡牆上炫耀鄉紳地位一般;又譬如給瘸子動手術的支線,呼應 Emma 身體根本不由自主毫無發聲與選擇,只有任中產紳士們拿來沽名釣譽的份。 Emma 舉目所見的各種意象,都在呼應 19 世紀中被關在家裡搞木死灰的妻子處境。如果是一般不識字的農婦也就罷了,她們往往就認命甚至樂天地辛勤打拼過一生,甚至這種刻苦生活也未必不能活出意義。


但如 Emma 這般接受過好教育、想從農家晉升中產醫生娘、想從農村晉升到城市的高文化資本階級,最難度過這一關。就像我們當代許許多多受到高教育的平民一樣, Emma 心底那扇百花齊放的文化之窗被打開了,但苦悶的現實呈現極大落差,不能自已,於是像當代許多文青月入不到 30k還要時尚穿搭、享用美食、出國旅遊、講究品味、消費文創一樣,墮入無度的深淵,只渴望填滿心底那個洞,甚至連在感情世界裡都看不上文化水平不夠班的異性了... 《包法利夫人》之所以經典,就在於它直指普世現象歷久不衰,到 21 世紀的今天都還如此切題、甚至更加切題!


時代議題:平庸與激情
《包法利夫人》原著在出版時可是被視為敗德又色情的禁書,不過本片儘管有幾場床戲卻一點也不情色,甚至一點也不會讓人感到激情,看起來 Emma 並沒被描繪成什麼性愛成癮的慾女,而只是在苦悶生活中找不到出口罷了。
而原著並為雙主角之一的丈夫 Charles本來就也是個平庸又畏縮的苦悶心靈,只能庸庸碌碌地把 Emma 供在家裡過著毫無熱情的生活,本片都用一幕幕儘管內裝優雅卻黑暗的室內景拍得好沉鬱,這叫觀眾怎麼能不對 Emma 感同身受呢?當然本片並不一味同情 Emma ,她仍然富有爭議,原著小說冷眼旁觀下不擇手段向上爬的敗德欲女拍出了,當代社會越來越能體察的受桎梏婦女處境也拍出了。
這正是包法利夫人兩面並陳的爭議性格,令人又同情又鄙棄;而包圍 Emma 的鄉村生活所代表的「平庸」與努力掙脫的 Emma 所代表的「激情」,在本片一樣是兩面並陳,既批判平庸的桎梏與死寂,也批判激情的毀滅性格,更不會放過操弄激情的文化掮客。如果說《遠離塵囂》一片是從成長鋪陳道德課題,那《慾見包法利夫人》這片就是從毀滅來鋪陳道德課題,可謂一個光明一個黑暗。
如同《遠》片與其原著精巧設計了 Bathsheba的三個男人來代表農村階級翻身的三個層面,《慾》片也靠 Emma 在村裡遇到的幾個男人代言了農村女子向上爬的課題,可惜不像 Bathsheba總是遇到好人刺激她反省修煉,可憐的 Emma 總是遇到壞人誘她步步墜入深淵:


文化掮客,操弄激情
醫生丈夫 Charles,代表平庸。他雖然算是本片唯一一個從頭到尾真誠純善的男性角色,但他把 Emma 供在家裡不理不睬,更不動如山地消極懦弱拒絕改變,一路下來磨光了 Emma 對未來的希望,犧牲了努力改變現狀的堅定勇氣,變成了一路逃避縱慾的 Emma。


小鎮藥師 Homais ,代表虛名。他處心積慮以「德高望重的名醫夫人」之願景,誘惑還願意與丈夫一起打拼的 Emma 說服老公冒險給瘸子開爭議一刀,令 Emma 與 Charles犧牲了理智與操守,更在開刀失敗後賠上了執業生涯。而 Homais 背後的陰謀正是要取代 Charles成為小鎮醫生。


貴族侯爵 Le Marquis ,代表地位與排場。在原著中他的第一場大宅舞會就席捲了 Emma ,在電影中則是靠第一次盛大的貴族狩獵,有儀禮有排場更有充滿自信的翩翩風度,與畏畏縮縮的平庸丈夫截然不同,瞬間虜獲 Emma 的心,讓她首次犧牲節度出了軌,也犧牲了最初想要與丈夫攜手度過各種關卡成就美滿家庭的愛。雖然在原著中 Emma 處處鄙視丈夫,但在本片中仍然可以看見 Emma 在各種小事上仍不放棄與 Charles共同經營家庭的努力,只是總是迅速撤守罷了。不過當然,侯爵只是玩玩 Emma 的肉體而已。


(富商 Rodolphe 這角色被刪去了,原著中 Emma 與富商的外遇線,於本片被合併在貴族侯爵 Le Marquis 身上。他儘管不是用錢誘惑 Emma ,但經濟上的富裕也絕對是 Emma 渴望翻身的一大吸引力,本片刪去了這角色,也許也刪去了這個議題,讓 Emma 拜金的性格減少了些?)
時尚商人 Lheureux ,代表物質的文化品味。他從外面大城帶給鄉村的 Emma 各類衣著家飾器皿等時尚商品,還提高信用額度誘惑 Emma 無度消費填補空虛,犧牲了經濟資本而敗光丈夫家產。雖然電影中沒明確提及,但這位舌燦蓮花的 Lheureux 就靠著提高信用額度引誘消費,控制了當地許許多多家庭的經濟,讓許多鄉紳黯然變賣家產還債而肥了他一人;在電影中光看他面對 Emma 一人先禮後兵翻臉不認人的殘酷狡詐,不難聯想。


紳士律師 Leon ,代表精神的文化品味。他算是 Emma 這一路遇到的男人當中最年輕、最純善、最溫雅、也最飽讀詩書熱愛藝術的一位,算是文化資本上唯一可以與 Emma 匹配的,根本可以算是 Yonville 小鎮的真命天子了!但文化的外衣撐不住感情的考驗,當 Emma 一往無前投注所有熱情時,很享受與 Emma 禁忌戀愛的 Leon 他的感情資本耗盡了,板起道貌岸然的臉孔狠狠拒 Emma 於門外。


用冷酷描寫激情
與《遠離塵囂》一樣,本片描繪農家女子的翻身意志,不同的是聚焦在這翻身過程中的文化層面,包括物質享受、藝術欣賞、儀禮與排場、名望與地位,當然這一切都脫不開書本所教導的浪漫熱情。在傳統以經濟資本積累來觀察的階級翻身歷史中,文化資本的概念要到後世才被獨立出來分析,但《包法利夫人》儘管沒有明言的文化資本探討,福樓拜筆下 Emma 的一言一行幾乎都逃不出這個文化框架。
在《包法利夫人》這歷久彌新的原著基礎上,《慾見包法利夫人》並不需要提出什麼突破概念或翻案,只需要老老實實地選擇一個表現原著的形式,仔細雕琢這形式的細節,看看能不能提供當代觀眾一個再次接近經典的路徑。這路徑在本片是寫實冷調,一方面是從 Emma 角度出發、帶我們靜靜地看這法國農村社會的死寂、癡迷與冷酷,另一方面則是把觀眾拉出來靜靜地觀看 Emma 這個廉價文青的墮落。
當然,全球影評多半對本片用冷酷無情來描寫激情故事的手法相當不滿,畢竟以一般觀影角度看來不免會覺得本片有點無聊、有點平淡、對激越感情難以搔到癢處。不過我個人認為這也是另一種欣賞方式,畢竟 Emma Bovary的故事不一定是一場激情絢爛的熱水澡,也可以血淋淋地令人驚懼、更可以沉靜死寂地絕望悲慘。畢竟就算連原著都未必是要讀者整個席捲在 Emma 的情緒裡,而更像是要我們冷冷地旁觀她如何一路下沉。


電影之外
本片還有個低調但戲份很重的角色,是 Emma 家裡的女僕 Henriette,由《唐頓莊園》熬了六季終於晉升女主角的二小姐 Laura Carmichael 飾演!這個女僕與原著裡被 Emma 找來支配的女童工 Felicite 完全不同,在本片中是 Emma 少數可以敞開心胸談心事的閨密,但礙於主僕的份際她也只能一路靜靜傾聽,用若有似無的眼神與嘆息替女主人打打氣而已。在女性處境的刻劃上,這位能傾聽的女僕也有點像 Emma 的一面鏡子,但她出身貧寒而認份地腳踏實地,絕不會走上 Emma 身敗名裂送了性命的悲劇下場。


從被 Emma 拿來出氣複製壓迫的 Felicite ,改編成無聲地與 Emma 互相關懷分擔壓迫的 Henriette,顯然是本片的體貼,把原著中 Emma 令人無法原諒的殘忍一面給淡化了。另外本片改編最大的爭議點,應該是把 Emma 生下來後又沒心思照顧甚至有點排拒的女兒角色 Berthe 刪去了,次大改編則是把原著 Charles也算雙主角之一的地位改成了純當配角的丈夫,沒說他的背景故事與最後下場。這三個改編,把 Emma 苦苦掙扎中對身遭之人造成的三大傷害都避開了,而使我們觀眾能專注看她怎麼樣找不到出口讓自己一人毀滅,而不致陷入看了就想丟石頭的激憤情緒。
其實最近也還有另一片《包法利夫人》題材改編的電影,是改編為漫畫後再基於漫畫拍攝的《情迷包法利》Gemma Bovery (2015) 。漫畫由英國專欄漫畫家 Posy Simmonds創作,電影還請到了 Gemma Arterton 來飾演現代英國版包法利夫人,這片雖然毀滅命運恐怕仍無可避免,但光就預告看來應該是走輕鬆浪漫風,而且都到 21 世紀開放社會了,西歐敗家女再怎麼毀滅,頂多也就是去蹲社會住宅領失業救濟而已嘛 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g_Jm5jRHGw
看這片的整體氣氛,很容易聯想到五年前的《塔瑪拉小姐》Tamara Drewe (2010) ,同樣是青春美麗的 Gemma Arterton 下鄉去,原著同樣是由 Posy Simmonds改編的當代漫畫,而改編的經典正是《遠離塵囂》!今年把《遠離塵囂》和《包法利夫人》兩部經典同時搬上銀幕,真是個令人驚喜的巧合,其中許多可以交相對照的共同主題與差異命運,值得我們細細玩味;另外再搭配上這兩部輕鬆浪漫的漫畫改編電影,換個角度重新品味也不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lgb2YB9sVU
作者: leila (Lizzy)   2015-11-21 15:36:00
用當代文青來對比真是太貼切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