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高雄奧斯卡看完這部片後,現場反應蠻熱烈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跟觀點。對我而言,觀影過程我有受到感動,那個感動是超越性別與性向的,回歸到家庭的情感流動、家族秘密、少年少女對成長與自我認同的不確定上,片中的每個人在經歷種種的歷程後,彼此有較為敞開心房去理解或為了家庭關係而努力著。
___________(以下可能有劇透,慎入阿)___________
故事是從兩個同志家庭展開,男男同志情侶和一個女兒,女女同志情侶和一個兒子,兩個孩子都正處在青少年階段,相較於女孩對於擁有兩個爸爸的坦然接受,男孩則對於自己的身世(來歷)與家庭感到疑惑,開口向母親尋求答案未果便踏上一段尋找自己出生來歷的旅程。
至於為什麼電影中的男孩、女孩有不一樣的反應,我想或許除了主人翁本身的性格之外,女孩未繼續升學與父親以外的世界接觸、一直保有被父親疼愛的天真撒嬌,相反地,男孩在高中面臨到自我認同與對性的探索,好友猛塞A片詢問喜歡哪一類型女生,有較多的外界刺激促使男孩正面挑戰母親們不願告訴他的身世真相。
{開門見山}
導演一開始就安排了兩個同志家庭會面的場景,儘管如此顯而易見,雙方家長還是套好招介紹「另一半」是「工作合夥人」或「親人」,反而是一頭霧水的孩子們露了餡,隨之而來的是男男同志的大方出櫃,女女同志則是隱晦地表示坦然接受多元的家庭組合。
{破卵而出}
另一個趣味在於,片中使用許多食物暗喻,這些食物意外地在主人翁的情緒轉折、劇情進展中扮演非常巧妙的過門/點題,除了讓螢幕外的觀眾會心,也深深地牽動著片中角色們的情緒,形成張力。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男孩向一位近親詢問自己親身父親是誰,當時餐廳突然上了一道菜:「帶子柳葉魚」;隨後,知道自己身世的男孩表面上沒有任何情緒反應地回家,但是緊張不安的情緒張力已經慢慢升高,男孩用湯匙(個人認為這是全片最暴力的一幕)用力戳破母親準備的蛋包飯晚餐(母親還用番茄醬寫下男孩的姓名~真是好可愛的媽媽阿!),這一幕我覺得有一種「破卵」、攻擊母
體的暴力,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男孩也許受夠自己的身世是不能說的秘密,唯有「破卵而出」、離開母親們溫柔的枷鎖,追尋自我的過去(身世真相)與未來(究竟自己是否也是同志?),才能真正地找到自己。
{無子西瓜}
男孩帶了無子西瓜去女孩的家,女孩留男孩下來,兩人在切西瓜、吃西瓜過程對於自己的身份認同、生物性家庭的尋找或渴望、社會性家庭的不敢認同或開始感覺處於不被認同的族群…男孩、女孩嘗試了發生關係,這件事情發生在男孩發現自己好像有點被猛塞A片給他的男同學有感覺、女孩生理期來沒多久,我把它解讀成「證明自己不是無子西瓜」、「證明自己可以成為異性戀」、「證明自己具有生殖能力繁衍下一代」的一場儀式。
{青春期以上,成年期未滿}
男孩、女孩經歷性的成長儀式後,心裡對於家庭的、自我的、身份的、社會觀感的…種種仍有許多混亂與待宣洩的情緒,男孩已下定決心離開兩個媽媽、去住在親生父親家,女孩則是與父親們發生一段混亂與吵鬧後,兩個人開著大人的車離家出走。於是男孩、女孩踏上兩人相依為命的(短暫)旅程,雙方父母則是焦急地四處尋找孩子(天下父母心阿~~~),找到以後當然是先罵,一直到女孩被父親狠狠打一巴掌後,情緒在整部片一直處於壓抑鬱悶、一度失控任性且自我的男孩突然好像醒了一樣,對所有人彎腰說對不起(應該不是看到七阿被打的疼惜心情,而是突然知道自己闖禍了
)。
{男孩的鈕扣~扣回去}
記得我在影展現場有觀眾討論到鈕扣,關於鈕扣,因為我也很討厭穿需要鈕扣的衣服~~所以單純覺得鈕扣的安排只是一種「可以好好收拾自己的內在世界、跟外在世界保有社會性連結的鎖匙」。終於可以好好扣上鈕扣的男孩,不一定是真得在經歷與女孩的性儀式(或者性關係、甚至不只是性,兩人還有好友的關係,或是友達以上的關係;甚至更精確地形容,我認為他們兩人家庭背景的相似與當下時空都在尋找自我,是一種性別與青少年自我認同的「學伴關係」),就成了異性戀,青少年男女在懵懂中、追尋中、摸索中的各種嘗試,毋寧是探索自己在關係中、情慾中、男與女或ꠊ銗L的性別中的各種可能性,踏出第一步以後(接下來就健步如飛了~~喂~~哪來的謎之音???!!!),因為男孩也沒有遭遇到失敗或挫折,雙方都在家庭之外開始探索了與他人發展情慾、或是情感的能力,這是非常好的~~
最後,我要推薦這部感動我的電影,它不只是一部同志電影,它也是親子電影、家庭物語、青春物語~你我身邊都會經驗的一部分人生縮影~~~~~~@3@喜歡的話請來我的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akaoSurvey/)按讚~留言跟我互動喔~~你的鼓勵會讓我寫更多影評~~~感蝦~~~\@u@/(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