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Golden-Award 看板 #1MKfWUH7 ]
http://udn.com/news/story/7341/1330877
從數字上來看,今年金馬獎似乎是台灣電影豐收的一年,包辦了12個過半獎項。做為一個
評審,看了兩岸三地超過70部的入選作品,我其實並沒有那麼樂觀覺得這象徵著台灣電影
的復興或榮光,反而往內深掘,看得更清楚的是兩岸三地電影環境各自面臨的困境。
台灣片靠「刺客聶隱娘」、「醉生夢死」就拿下9九個獎,侯孝賢、張作驥兩位卓然有成
的作者,創作上都不輕易鬆手,在既有的風格中持續精進,維持極具高度的美學質量。尤
其侯孝賢自傳統武俠類型中自開自放,發展獨特的世界觀與宏大的政治隱喻,無論美感經
營到觀點上的突破,都未受到任何外在因素的干擾而妥協,得獎絕非錦上添花。但扣除這
兩部作品,台灣電影究竟還有多少真正的優勢和實力?其實答案非常清楚。
中國大陸則在越來越商業化、數字至上的創作傾向下,展現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新危機。賈
樟柯、萬瑪才旦、管虎、徐浩峰等人仍是這份得獎名單的中堅份子,即便他們的作品依舊
亮眼,卻也開始與各自過去的創作拉開差異,這無關好壞,但已看得出趨勢。
香港電影更是雪上加霜,僅剩「踏血尋梅」和憑著動人情懷險勝「西遊記大聖歸來」的動
畫片「麥兜:我和我媽媽」勉強撐場。過去港片裡的類型強項,亦漸漸流向中國電影的脈
絡中滋養漸生,無論是徐克的「智取威虎山」或是「解救吾先生」、「捉妖記」等片。
至於回到得獎名單部分,幾個演員獎都是糾結纏鬥下的結果,特別難選。林嘉欣、馮小剛
都勝在角色的完整飽滿以及他們跳脫刻板印象的詮釋方式,令人動容,甚至帶動了全片的
基調。男配角更是殊死戰,王千源、白只、鄭人碩各擅勝場,白只角色變化幅度大,充滿
難以預料的不確定感,最後得獎也僅有些微差距。
最後我想提醒的是,金馬獎之所以越來越被看重,就是它只以美學為依歸,所有評審就片
論片,絕不論其他周邊的風風雨雨。所以張作驥入獄、馮小剛不出席典禮的新聞,都絲毫
不影響得獎機會;至於「灣生回家」輸給大陸紀錄片「大同」的結果,更凸顯了台灣紀錄
片的趨勢問題,絕非關乎題材或產地因素。金馬獎的可貴,就在於它不受任何外來力量的
左右或控制,得獎結果永遠不代表作品好壞的絕對真理,卻總能適時反映關乎創作、緊扣
產業的現實問題。幾家歡樂幾家愁只是一時的事,我們更該做的事是鑑往知來,然後,繼
續努力地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