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簡談分鏡腳本(Storyboard) - 冷知識

作者: kaiyusnow (Kaiyu)   2015-11-29 21:15:18
簡談分鏡腳本(storyboard)
對於一般名眾來說,認識分鏡腳本(有些地方可能翻譯成「故事板」)或許是從皮克斯的
工作流程中看到的,但其實除了動畫電影之外,真人電影或其他影視類作品在拍攝時,
都很有可能使用到分鏡腳本的幫忙哦!
電影的分鏡腳本基本上就像是漫畫版的電影,在電影拍攝前就幫助導演、攝影師或
廣告業主視覺化各個場景,以及事先預想到可能發生的問題。除此之外,分鏡腳本也可以
協助估計製作成本和時間。
分鏡腳本內通常會用箭頭來指示人物或攝影機的動作,它需要能忠實的呈現觀眾在最終
觀看時,透過攝影鏡頭所看到畫面中各式人、物互動的樣貌。在繪製分鏡腳本的時候,
也會把拍攝時需要的技術性的文字寫在一旁。
現在廣為人知的分鏡腳本工作流程,它可能是從 1920 年代漫畫的草稿發展而來,
再經過娛樂大亨華特迪士尼的工作室,在 1930 年代所發展出來的。迪士尼的一名動畫師
Webb Smith 有一天想到,他可以把不同場景的劇情畫在不同張紙上,再把它們一一釘在
佈告板上面,就可以說出一個連續的故事了。
而華特迪士尼更進一步地,發現工作室需要有一個「故事部門」的需求,不同於動畫師,
分鏡腳本師專職於把故事畫成分鏡腳本,因為迪士尼了解,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故事,
觀眾是不會去看影片的。
最早使用分鏡腳本來製作整支影片的,是迪士尼 1933 年的短片《三隻小豬》。到了
1938 之後,分鏡腳本就廣被美國各大動畫片廠所採用了。許多默片時代的高預算製作
也都有使用到分鏡腳本。
1939 年的 “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則是第一部全程使用分鏡腳本製作
的真人電影。到 1940 年代早期後,真人電影製作也大多採取了分鏡腳本的方法,成為
正式製作流程之一。從 1940 年代到 1990 年代,分鏡腳本也是電影美術設計參考的
重要依據。
除了電影之外,戲劇也有可能需要分鏡腳本。
大家通常以為劇場演出不需要分鏡腳本。但他們常被劇場的導演或編戲使用,用來
了解一場戲的結構。 著名的俄國戲劇人 史坦尼夫拉斯基 (Constantin Stanislavski)
,或德國導演 Bertolt Brecht 在計劃演出的階段時,也都曾使用過分鏡腳本。
而分鏡腳本演變到今日,現代好萊塢動作類型電影在拍攝的時候,除了靜態的分鏡腳本
之外,也可能會使用到動態的輔助,直接例用 3D 動畫直接先感受一下最後成果的模樣
,再來依其修改剪接或拍攝的內容。
本文同步發表於:
銀幕之外 - 電影冷知識
https://www.facebook.com/outofscreen/
參考資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oryboard
http://goo.gl/2U9sfO
http://goo.gl/xqmHZC
作者: amy86422000 (DuckMan)   2015-11-29 21:20:00
幫補 最後一段是動態腳本Animatic不一定是3D啦
作者: lpb (Θ_Θ)   2015-11-29 21:31:00
推!長知識!
作者: kaiyusnow (Kaiyu)   2015-11-29 21:49:00
感謝補充!
作者: BrokeBackM (金牌鐵嘴)   2015-11-29 23:44:00
那這個是Motion Board? https://youtu.be/NdtUoAE2EcQMoving StoryBoard,用今天的數位工具做叫Motion Board
作者: amy86422000 (DuckMan)   2015-11-30 00:04:00
樓上應該都是一樣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