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Ourmovies 看板 #1MUsnJ2i ]
從資金、題材、市場...看台灣電影未來的更多可能性!
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19049?utm_campaign=shareaholic
中國電影市場的增長已經突破許多人的想像,根據昨天(12/22)發布的「 2015 年騰訊
娛樂白皮書」(手機閱讀)統計數據,今年中國電影市場總票房有望突破 440 億人民幣
,相較去年的 300 億人民幣票房,成長幅度超過 40 %,如此快速的成長,影響的不僅是
當地觀眾,還包含整體華語電影市場的上下游。而身處台灣,雖然感受不夠強烈,卻也無
法忽視這些發展對市場的影響,到底 2015 年後的台灣電影將何去何從?我們又將如何面
對這些變化?牽猴子整合行銷公司特別邀請最頂尖的業內人士,針對他們在兩岸的實戰經
驗進行精彩分析與對談。以下是第一場講座【 從資金、題材、市場
Q .2008 年《海角七號》與《冏男孩》創造好票房後,侯導說台灣電影的黃金十年要來了
,雖然到今年才過了七年,但也已經產生許多天翻地覆的變化,兩位怎麼看台灣市場本身
,或是與整個華語市場間交互的碰撞?
李烈:台灣電影市場復甦與中國大陸崛起密不可分,當有一個大市場在旁邊,大家的機會
變多了,投資人敢投資、創作人也敢創作,讓台灣這幾年類型電影明顯增加很多,這對產
業發展絕對是很正面的反應。其實我對台灣電影一直都很樂觀,當然這樂觀中也有隱憂在
,等等再細談。
葉如芬:我在 1996 年進入電影產業時,當時國片市佔率只有 1 %;2003 年 WTO 開放時
跌到谷底,大約 0.67%,再到 2006 年則回溫到 1.67 %,《海角七號》過後平均落在
17 %。過去拍電影時其實沒有很在意票房對我們的影響,只想著有機會作就拼命做,從
谷底到現在蓬勃了,我認為還是要持續做,台灣電影就是不能放棄,只有一直拍才會有競
爭力。不過現在作為監製,尤其自己也是老闆之一,看電影角度就會不一樣,需要在意觀
眾與票房的反應。
台灣電影團隊已成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i0hiogExnM
Q .從 08 年到現在,兩位監製看我們產製銷的環境中,不管是項目開發、劇本編寫、導
演培養、行銷或整體製作團隊,有哪個部分已經在累積基礎,為下一個十年打造好的起點
?
李烈:每個方向都在進步,過去連拍片場景都借不到,但相對的,也有新的問題出現。對
我來說最大的問題是人才培育,電影技術人才需要經驗的累積,這些很難在學校學到,但
台灣原先市場過小,即使產量變大也不夠,造成技術人才難以培養,也是我們無法拓展電
影市場的因素之一。
葉如芬:培養技術人才矛盾之處在於,電影接案量是動態的,多的時候找不到工作人員,
少的時候會可能一整個月都沒薪水,因此引介國外電影來台灣拍攝是有必要的,一方面增
進交流,有交流才有衝擊,另一方面也增加練習不同類型片的機會。不同於拍攝廣告、
MV 的時間短,拍攝電影長片需要忍耐力,當然現在對工作人員的待遇也不錯,至少我跟
烈姐監製的片都不會虧待工作人員(笑),所以也沒有過去那麼辛苦。
台灣電影的故事題材如何尋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XxsxOXZDE8
Q .大陸這幾年在談「 IP 」、改編,其實台灣大眾文學的市場已經衰弱很久了,台灣只
能靠專業編劇做原創劇本是很辛苦的,連好萊塢都強調要不斷地重開機、拍超級英雄或續
集電影,究竟台灣的電影故事該如何尋找?我們是不是已經比較有一個系統方法,或是台
灣的大眾文學可能有一波新人出來,讓電影跟大眾文學有接軌的可能?
李烈:文學作品我比較沒有研究,雖然我也很常看書,但可能跟我年紀較大有關,年輕作
家的作品我看不下去。電影跟大眾文學連結絕對是最容易成功的方式,尤其跟出名的文學
作品合作,只是當台灣沒有夠多能成為商品的文學作品在市場時,我們要另闢新徑,不能
只往這條路走。
葉如芬:台灣在 80 年代就善用「 IP 」(知識產權,沒有固定形式,也許是一部漫畫、
一本小說或一款遊戲)了,如果對新浪潮有感,黃春明、白先勇的小說都被大量改編,但
當時時空環境不同,沒那麼多外片,也沒有其他娛樂,觀影基礎不一樣。台灣目前只有九
把刀能當案例,而且屢試不爽,要等他失敗我們才可以討論(笑)。其實文學作品改編需
要時間、金錢,一般觀眾也不見得喜歡,在目前環境下只能暫緩,而且台灣環境較自由,
喜歡自己去想像,99 % 的台灣電影導演都兼任編劇,你若拿一本小說給他,他會說別了
吧,我這邊有十本劇本,你要不要看一下(笑),都是這樣的。台灣環境要做也不是完全
不行,但要找到對的「 IP 」基礎,只是有時候投資人、監製、導演在這個環境時出手都
很小心,只希望這部能紅,才有機會做下一部,但我認為導演不能只想著一部電影,這樣
會太猶豫,一定要想著未來還有很多部電影。
李烈:文學作品在台灣還是有市場問題,畢竟年輕人越來越不愛看書。事實上大陸很多成
名「 IP 」我們也真的看不下去,只是因為市場夠大,隨隨便便一個網路小說都有兩、三
千萬的點閱率,這在台灣很難發生,也難以形成「 IP 」,說到底電影還是一項商品,必
須與市場連結,台灣市場難有商業效應。
葉如芬:很多時候會有拍攝團隊的問題,看《鬼吹燈》與《盜墓筆記》兩個系列就知道,
而且還要考慮營銷,畢竟電影是整體性的表達。很多時候我看到很好的劇本,但看到導演
或團隊就會怕,因為我已經知道會拍成什麼樣,遺憾就遺憾,畢竟電影是看影像的。
李烈:要記住,電影真正最重要還是故事。拿《星際大戰》做例子,最近有篇報導講迪士
尼怎麼買走你的童年,提到迪士尼最相信的還是故事,在電影產業中不管想做什麼事,都
必須要有一個故事,這樣才能打進大眾的心。不要忘了,電影是屬於大眾的商品。
跨國合製之後,大陸市場像黑洞吸走人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g1-HqZVaXw
Q .這幾年很多台灣明星,包含阮經天、趙又廷、郭采潔、彭于晏、陳妍希、陳意涵等,
大部分的工作時間都在中國,還有下階段要談到的導演,也都在中國拍出非常賣座的電影
,甚至許多後期人員、編劇,都在為中國市場服務,甚至越來越往核心走。中國大陸像個
黑洞一樣,把大部分人才吸走,我們常開玩笑,同樣數字但換算成人民幣,因此台灣該怎
麼樣培養出更多的幕前幕後人才?會不會面臨空洞化的問題?
李烈:中國市場大到嚇人,如果要讓台灣電影不只是好好地走下去,而是要走得長遠,甚
至建立起產業,合拍就非做不可。只有合拍才能讓電影產量變大、工作人員能有更多工作
量,同時加強自己技術,這樣才能生存。不過這裡的合拍是有條件的合拍,不能一面倒地
被吸入黑洞中,要怎麼利用中國市場讓台灣優勢變得更壯大,是我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
接下來我與如芬會合作一部合拍片,將在台灣開拍,兩岸一起投資,工作人員都是台灣人
,演員則橫跨兩岸。之所以這樣做是想讓合拍有更多可能性,但前提也是因為劇本夠好,
讓投資方願意這樣嘗試。
葉如芬:過去侯孝賢、蔡明亮也跟法國合拍,這樣有兩地市場,對投資方來講就是商機,
而中國市場那麼大,哪裡有錢就往哪裡走,我們當然不能置身事外。在講合拍片時,千萬
要注意不能只從台灣角度出發,認為我們被剝奪很多權利,其實完全沒有,我們要借力使
力。他們近來很喜歡來台灣拍片,讓我們工作人員嘗試過許多類型,也讓投資人認為兩岸
三地與東南亞都會是市場,這就是多元化的國際合作。台灣不能只拍本土電影嗎?可以,
花 500 萬台幣成本,只要 2000 萬票房就能回收,投資人有賺錢就行,但前提是你要有
本事。像《尋龍訣》2.5 億的成本都要靠三家大型電影公司一起投資了,這樣的競和觀念
才是我們目前需要的。所以不用擔心台灣電影何去何從,做就對了,台灣很難依靠自己就
建立電影工業,靠中國的力量借力使力,一起把餅做大才重要。
李烈:未來台灣對電影市場的概念要變成華語電影市場,要知道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都有講
華語的人,這樣層面相對擴大了,但台灣電影還是必須保留在華語電影市場中,這是我們
未來的功課。
《我的少女時代》有其成功方程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GkKlccKo2E
Q .回到《尋龍訣》的例子,《尋龍訣》的監製陳國富是台灣之光,編劇也是台灣人張家
魯。有趣的是,像香港許多電影公司,英皇、安樂、寰亞、寰宇、美亞等,都是以公司的
方式很早去大陸駐點,他們與大陸合作方式是以公司對公司,但台灣到現在都是以個人方
式去大陸打工,雖然在各個領域還是有很出色的成績,但力量沒有匯集。台灣下一步也會
以公司或集團方式在大陸市場取得比較重要的合作灘頭堡?
李烈:台灣人一直以來習慣單打獨鬥,但這時代早過去了。雖然網路世代創造很多個體戶
,但也讓世界縮小了,有時候要把事情做大或變成一個局面,需要更多的合作,未來大家
會以企業型態慢慢進入大陸,但如果他們也自己是靠自己,成功率也不會高。
葉如芬:當初我做《我的少女時代》只有一個念頭,因為陳玉珊是電視製作人,她有她獨
特的說故事方式,再加上這個劇本也很有趣,就決定跟她合作了,這種影視合作也是打群
架的方式之一。接下來我跟烈姐的合作也是,有時候片子比較大,雖然靠我自己也可以,
但多方合作一定可以更好,這也是目前大陸電影公司的常態,現在他們的念頭也動到台灣
來,我們要保持實力、累積豐富經驗,讓他們主動找我們合作,這樣才是最棒的。
◎ 觀眾提問 Q & A
QA:台灣電影還可以開發哪個市場?
李烈:這幾年我也一直在想,除了兩岸三地,東南亞與鄰近的日本或韓國都有可能,但日
韓有語言上的難度,一定要有特別為它設計的故事才能感人,這方面大家都會繼續嘗試。
不過旁邊有一個這麼大的市場,加上完全沒有語言的障礙或溝通問題,為什麼大家不先往
這方向走?
QA:政府還可以做些什麼?
李烈:我很早就不問政府能幫我們做什麼,只問政府不要害我們就好了。不管哪個政黨執
政,整個公務部門體系都沒有懂電影產業的人,當沒有人懂時,它怎麼幫我們。
葉如芬:他們要做的事情其實非常多,但不要期待。不如像韓國那樣多開放國片放映,但
說要學韓國這麼多年了也沒幹成,這樣不如我們自己奮鬥拍好片,讓電影院不得不放我們
的片。說來說去電影若回到文化政策保護就會很悲哀,因為只會變成政治工具,若想形成
產業,就換個方式,由我們賺錢來扶植藝術片,唯有這樣操作才能挽回一些電影慘況。
QA:請問之前提到所謂大陸的黑洞是?
李烈:與大陸合作時必須要保留台灣電影的本質,這個本質最重要的是要有本地票房,看
看香港,他們已經沒有真正的香港電影了。
QA:撇開合拍不談,目前真正屬於台灣的商業電影的可能性是什麼?
李烈:我們地方本來就小,我們必須把台灣特質放入台灣電影中,那最能體現台灣。我們
不要去設定鄉土或是一些很單純類型的東西,只要找出真正能感動台灣人的即可。
葉如芬: 創作人要有信心敢挑戰,投資人也要敢投,拍電影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挑戰
,為什麼最近賀歲檔一直重複,因為這些才是大眾品味,只是要想清楚目前這些現象電影
是不是十年後就沒有人討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