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你不爽片名,可以改嗎?
http://www.nownews.com/n/2015/12/24/1933579
日前有部即將上映的新片《因為愛你》,原片名為Carol,有粉絲對於電影公司取的中文
片名非常不滿意,於是就在臉書社群(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96769290491234/permalink/507310759437087/)與
部落格(http://www.orange-review.com/2015/11/blog-post_4.html)上成立了一個事
件,邀請網友參加響應聚集聲音。懇請電影公司把片名改為跟原文片名Carol有關的元素
,叫個卡蘿之類的直譯片名。
其實,多半電影公司取好了片名,應該不太可能改。
先說基本面的現實問題。
第一波海報、預告片、戲院設計文宣全部都出去了。假設電影公司真的很有誠意要改,再
改一次好了,各位知道那會消耗掉多少原先的成本嗎?基本上6位數的成本跑不掉。(如
果一開始取了其他片名,還沒上到提供給戲院的預告片或是海報之前,就真的都還可以改
,畢竟對於片商來說,可能一年前半年前就要先把暫時的中文片名卡在網路資料或是片單
上)
再者,如果就算改了,對於觀眾來說,等於打掉第一次宣傳的所有苦心,對於觀眾來說,
又是接觸到一個新作品,這對電影公司來說等於事倍功半,花兩次力氣宣傳同一部電影。
除非是不同國家,因應迥異習俗而有不同片名,這是另一回事。不少台灣電影到了中國有
新片名,相同的,部分香港或是中國電影來台灣也會取一個政治意味減少等的片名(如中
國合伙人,台灣翻譯為海闊天空,真巧,還都是跟今天主角電影公司同一家)
先提一下本來電影公司考慮過下面幾個片名:卡蘿、因爲愛你、戀人的擁抱、卡蘿、我曾
經愛過你。但最後衡量市場機制,有些片名擺在影展很適合,但擺到通俗的戲院通路,他
就是有難度。我們過去取片名的時候,要考慮觀眾到了票口對服務人員說出片名時的感受
,有些片名確實不好記不好念,但講起來可能『不怪』。當然有些片名當時看覺得怪,後
來就不一定怪,如《阿凡達》。
《因為愛你》確實是一個比較具有『想像空間』的片名,終究愛情片是需要賣給約會市場
,講出個『愛』字,確實有點護身符效果。純粹用人名當片名,並不怎麼討喜。國外常用
不代表能在國內通用,因為台灣片名說希望取有點賣相、商業基礎,有些美商八大的片則
可能會受到導演等條件堅持(我認為很經典的就是《魔鬼大帝:真實謊言》,前面是台灣
片商的阿諾風格,後面則是導演詹姆斯卡麥隆的堅持。還有《阿波卡獵逃》,也是梅爾吉
勃遜堅持用發音當成片名。),必須跟原片名有關,否則接地氣這回事,大家都必須做。
如果真的取了《卡蘿》,賣不好,是影迷要負的責任嗎?
想想當初《星際異攻隊》(The Guardian of Galaxy),這片惹起的中文片名才是驚天巨
浪,粉絲不滿這中文片名到了極點,還寫信給國外總公司,甚至是導演的社群網站。紛紛
希望直譯為《銀河守護者》。大家腦筋轉個彎,台灣分公司的片名都可是經過總公司認可
才會取的,怎可能讓你取了又改?
講這個有點多事,片商取片名是自己要負責任的,取了個爛片名,票房差是自家的事。我
絕對不會說傑森史塔森的片名都好像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