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他們在島嶼寫作:陳果逗西西/藍祖蔚

作者: chigusa (自由)   2016-01-02 22:41:41
島嶼寫作:陳果逗西西
文字/藍祖蔚
文學名家的大作,讀進每位讀者的心坎,許可各自不同解讀,以電影手法拍攝的作者身影
記錄片,毋寧就是導演的讀人與讀書心得,差別在於導演的個人色彩佔了多大比例?
2011年我用了「其人其事」、「其人其文」、「消逝的時代」和「創作的年代」四個觀點
鑑定導演林靖傑在拍攝《尋找背海的人》時的溯源工程,2015年我同樣套用這四個觀點來
審視陳果導演在《我城》中的記錄與追尋。
《尋找背海的人》是「島嶼寫作」第一系列中最精彩,最有想法的作品,林靖傑的攝影機
,不但登堂入室,而且徹夜守候,讓影迷窺見了作家最私密的寫作空間,目擊了他錘筆鍛
字的創作工程。同時,作家的丰彩主要他自精練的文字及繁複的心思,但是高密度的文字
張力,很難找到對應的影像,林靖傑的策略是用動畫及朗讀來領略王文興作品的特質與魅
力所在,這個重現工程還包含了劇團的小說詮釋,音樂家即興演出,以及作家本人的聲音
解讀,從文字啟航的影音之旅,有如一盒藝術百寶格,每格都有瑰麗精趣。
陳果的策略大致相彷,首先,「島嶼寫作」的核心在於知名作家,文學大旗一舞,自有書
迷擁躉,紀錄片取名《我城》,當然是向作者靠攏或者致意的穩健策略,不論是他是「鐵
粉」書迷,或只是「尋常」讀者,套用作家書名,既直接又省力,更能夠從文字的溫度與
熟悉度上找到靠山,只不過,陳果別有所圖,《我城》可以是西西的港市,亦可能是陳果
的港市,《我城》的開放性解讀,就讓電影在「我的城」、「我們的城」和「我城」的三
軸核心中自在擺盪,完成他用影像雕塑文學大師的工程。
其次,陳果無疑是想借用西西名著《想我這樣一個女子》的書名與角度,來檢視這位作家
的人與事,以紀錄片之名,陳果終於跨進了西西的寫作城邦,登堂入室的第一個功能,無
非就是要符合書迷的名人窺奇心理,「像她」這樣一個作者是在怎麼樣的空間寫作,從斗
室到手殘,從訂餐到用餐,看著她如何以一隻手熬過縫製熊偶的折磨,看著她得雙手交疊
才能操持家務的艱難度日,她的平凡與不凡,都已從凡事都堅毅以赴的身影,贏得歎息。
正因為《我城》的文字記載著城市的變遷與悠遊其間的心靈,電影版的《我城》在登堂入
室之後,則要請動西西走出斗室,走訪她筆下的昔日世界,光是她的紅呢帽和輕衣唐裳,
混搭的美術風格不但呼應著她的文學宇宙,也反應著她中西兼併的生活品味,西西的自我
打理,加上陳果的順勢而為,就讓作家身影具現了詩人拜倫(Lord Byron)詩句「She
walks in beauty」的神采,曾經熱愛電影,寫過影評和劇本西西,顯然也很懂得打點自
己的當家花旦造型。
至於陳果的機巧則是用「魔幻」與「模型」的美術風格來重現西西筆下童心世界。於是大
街和渡輪上有獸偶行走,甚至還會和西西擦肩而過,視覺上,那有如頑童的即興揮灑,實
質上,獸偶的晃動作姿,卻又完成了「作品完成,即已不再專屬作者」的後設主義書寫:
她的筆下角色因而得以走入人間(不只是讀者的心靈與想像),又讓作者得能以旁觀之眼
,看見幻化人形後的筆下角色如何豐實了人間風景。
更有趣的則是模型重建下的舊日香港。陳果的城市書寫有雙層策略,電影中受訪的文人名
家,都安排在一些已然斑駁的廣場、古宅或長巷中進行,那是導演的「我城」意像;至於
作家的「我城」則是透過作家本人的尋訪來做對照,就算多數已然物換星移,能夠找到無
非只剩照相館、鉛字房和美利大廈等,曾是文中「奼紫嫣紅開遍」的舊時風景,終究只得
著了「斷井頹垣」的凋零意像。此時,模型達人翔實考證,打造重現的模型舊港堂堂登場
,既補足了流逝的舊日意像,更讓彷真的西西人偶,有時出現在舊屋宇的模型中,又能本
人現身模型旁,電影用模型說著作家故事,作家則是看著家家酒般的童玩自己,模型不再
是模型,空間出來了,詩意亦出來了
至於西西作品的聲音重現,陳果的處理策略原本有點老套,「標準」的國語讀白,一定程
度符合了西西不那麼「港化」的文字,卻是徹底割斷了香港的臍帶,還好,隨之而來的接
力朗讀,一人一句,一人一音,耳朵聽著北京腔,廣東腔和台灣音的不規則跳動銜接,影
音的蒙太奇結構,非常有趣地呈現在西西作品流傳在華人世界的波瀾迴紋情貌。這是電影
技術的展示,雖然少了文如其人的那種密度質感然而,變化多端的口白,卻標識著多元跳
動的閱讀觀點,那不就是從來不願「定於一」,一直在變幻的西西文體嗎?
西西敢玩,陳果亦敢玩,兩代頑童的諧趣對話,讓一部紀錄片多了導演與作家的拔河互動
作者: heancepaddo (Gina hey,)   2016-01-02 23:25:00
今天去看了,看完更喜歡西西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