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人代po~~其實是因為我看到這個心得文寫得非常棒,轉過來的~
(已徵求作者同意)
你現在享受的權利,是前人血淚交織的抗爭結果!
<Suffragette> 有雷慎入!
整部片與其說是女性爭取投票權的歷史改編,
更精確地說是架構於主角Maud的人生轉捩點上,
一個被色狼雇主壓榨到手都洗破皮的洗衣女工,
一個以現在適婚年齡而言的角度是個24歲的年輕媽媽,
一個對未來人生是否已無以為繼無所闡述何謂夢想的女性,
於是跟著心走,他進入了所謂社會運動的圈子,
開始發聲,搏鬥,混亂,坐牢,絕食,抗議,
這一切理所當然的都不被家庭與社會所包容理解,
於是接二連三的是切割,索居,忍耐,自立。
其實我沒有辦法去討論社會運動這一塊太複雜的情境,
畢竟我也只是一個偶爾參與遊行、揮揮旗子、拍拍照的聲援者,
更多時候我的時間是花在豢養自己的溫飽,
而非衝種與改變社會體制不堪入目的實踐者
我能理解的程度是這部片很多議題都被刻意的操弄而忽略去討論,
像是家暴與沉默,女性與家庭的直接相依,社運與家庭的分裂,男性的絕對優勢與絕對懦弱,大眾慣性的冷漠,媒體與政治的箝制手段,運動領導者的存在價值等等,
這部片的確太多點到為止的地方,
相對於想放重點在主角的人生轉折與投入女權運動的描述顯得矯情。
其他的配角的生命若是能多加深入描繪,
我想這部片子會有更值得討論與感動的切入點。
然而電影仍然有動容的地方,
讓我想到自己的媽媽,曾經也是一個積極參與運動的女性,
也許就像劇中的另一位角色Violet,
即便她參與女權活動甚至他是Maud人生的引領者,
也因為懷孕,不得不放下運動,
我可以想像他很累,身心俱疲,
你要參與社運就難以保全家庭的完整性也無法承擔拋下後的愧疚感,
女性要扮演的角色有多掙扎,
電影的輕描淡寫卻讓我椎心也貌似感同身受。
我不是我媽,我不知道他有多煎熬。
最後就讓艾瑪華森在聯合國會議演講鏗鏘結尾做一個結束,
Ask yourself if not me, Who?
If not now, When.
不管你是誰,你的人生,都有機會做點不一樣的事情,
然而先問問自己,你想追尋甚麼問題,
Maud問自己,如果他生了一個女兒他會擁有甚麼人生?
於是,他有了行動,
你呢?
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