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音樂網誌好讀版:
http://cruelbeautifulday.blogspot.tw/2015/10/20151023.html
(註:本篇不特別介紹劇情內容,但文中可能提及劇情片段,不喜慎入)
到底為什麼一個人在時時刻刻面臨死亡的集中營裡,還一直掛念著埋葬一個孩子、甚至那
個孩子根本與他毫無淵源呢?想必許多人看完《索爾之子》都有相同的疑惑,甚至可能對
索爾非常不耐煩吧?事實上,這部電影挑動著觀者的情緒,就連我自己看到索爾涉水逃亡
時還堅持拖著孩子的屍首,心中也不禁吶喊:拜託你認真點逃命好嗎!
但是當電影接近尾聲,索爾看見一個誤闖森林的男孩,並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露出微笑
,接著男孩在撞見一隊軍官後跑遠,我們和男孩一同聽見遠處亂槍掃射...看到這裡,我
已不忍再苛責索爾。的確,他的行徑正如工作隊的同袍所形容,是「為了死人,犧牲活著
的人」;但在面對這樣的質疑時,索爾只答「我們早就死了」,便繼續一意孤行。
這不禁讓我想起希臘悲劇中的安蒂岡妮,這位因亂倫誕生的女子同樣為了埋葬一個人丟了
性命,不過她葬的是自己的哥哥,看來是比索爾合理許多吧?安蒂岡妮為求符合人倫常理
、不顧律法暴政,但至少她的生存從未受到立即威脅;相較之下,身處集中營的索爾恆常
面臨死亡陰影,卻又為何非得不顧一切地安葬一個非親非故的男孩?
這是《索爾之子》中唯一、也是最重要的懸念;雖然最後仍未明確解釋索爾的動機,那句
「我們早就死了」卻透露些許端倪。明明還活著的索爾為何認為自己早就死了,又為何對
自身安危置身事外、不像同袍那般全力求生?我想,這就牽涉到何謂「活著」;一般情況
下我們很少這樣自問,但類似的懷疑往往會在面對臨終病患時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