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看了俘虜以後迷上北野武,不想直接跳到太暴力的電影,所以先從文藝片開始看
《那年夏天,寧靜的海》據稱是北野武執導生涯中最美的一部電影,也同樣獲獎無數
但我有疑問的是這部片在當時最被稱讚的部分是在哪呢?我可以看出透過聽障這個元素的角色塑造出無須對話與文字的簡單畫面,也看見在電影過程中貴子為了回頭找尋阿茂,在公車中難耐的細膩氣氛
但如同我查到的某些影評,「精簡的台詞雖是呼應了男女主角聽障的無聲世界,但採取極端寫實的情境,幾乎搜尋不到『演戲』的因子,這種戲劇結構有時被稱為『反敘述結構』」,
因為缺乏了特定情緒或是運鏡的表現,我發現我反而無法看出特定台詞或畫面的意義.....譬如衝浪大賽的頒獎那邊...怎麼可以這麼冗Orz
原始/粗糙的運鏡手法成功營造純淨的氣氛與當時北野武的初衷,「故事大綱除了"兩個聾人抱著一片衝浪板一直走"以外,甚麼都沒多想」,但是至少至少,人物的情緒呢0.0...?如果不是查到影評確定阿茂最後是死了,貴子在影片最後幾分鐘發現阿茂只留下衝浪板卻不見蹤影時的情緒反應,平靜的讓我完全接受不到現在是發生甚麼事了....???
簡而言之,我可以理解這部片將重心還給畫面,而捨棄台詞(或者某部分情緒)的企圖,但我看不出他之所以會大受歡迎,獲獎無數、甚至感動人的點在哪ˊ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