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寫影評了,崩壞人生也算是有點有趣,
特別當拿來與去年得獎國片《百日告別》相比時。
人性是複雜的,當人面對傷痛時更是有著許多層次,
但有時候電影呈現久了都會有點老套,譬如面對愛人的死亡,
近來呈現很少大鳴大放,多半喜歡走某種麻痺、瘋狂、與過度悲傷相反的情緒,
用反面的情緒去突顯傷痛,這部也是。
這部片在美國賣得蠻慘的,在影評網站也不太叫好,
有人說儘管拍得認真,但無法抵擋劇本的老套。
所謂的老套就是愛人之死的「麻痺」情緒。
但其實我覺得,導演算是拍得很好了。
在一開頭快速剪接的敘事,很高明、簡潔地把一個背景勾勒得很清楚,
但快速敘事下又不會演變成制式的交待,片段與片段間的聯繫仍然成個故事。
與妻子車上談話間,遇上車禍,妻子送醫不治。
細節可以從皮鞋上、衣服上那一點點濺上的血漬看到,
沒有特別的聲音,人變得空洞,似乎不知道該感覺什麼。
片子的軸是在驚訝以及「似乎應該是悲傷或什麼的莫名情緒」裡,開始揮散出來。
在醫院的販賣機投幣買巧克力,卡住,主角望著那掉一半、不下來的巧克力,
有點、十分地不順、惱怒的...,轉頭望向一旁櫃台的護士,
護士不置可否地說「那偶爾就會發生」,護士說那不是醫院機器,是廠商的,
那介於愛莫能助跟不關我的事間的說明,
但這種「偶爾」意味著老婆的意外,巧克力則像那要出來卻出不來的情緒。
在這裡,看電視看久了的或者已入戲的觀眾,
面對這種剛面臨至愛意外又遇到被機器欺負而護士又無法/不願幫忙,
通常會期待著一股爆裂。
是我也會抓狂,猛砸販賣機,而男主角提起氣,但卻是拿出手機,
拍下販賣機上公司的聯絡資訊,
他準備循正常管道要去投訴。
這一幕點明了整部片,說明了男主角的行事方式與人格,
他是個極度不在自己感覺裡的人,他離開了自己,離開了身在那兒的情緒、感覺、感情,
他有著感受,但他卻已下意識地去忽略那些感受,他按照世間合理的處置來行事,
就算此時的自己該有著滿腔的情緒,但他走在正常的道路,在正軌上,
儘管搖搖欲墜,但掉不下來。
同樣這一幕,也埋下了這部片的戲劇性的遭遇,與客服小姐相遇。
男主角面對巨大的傷痛,卻依舊無法表達內心的感受,
或者說,他感覺不到自己覺得怎樣,
所以每天是一樣的5:30起床、升起窗簾、洗澡、搭車、上班,
在處理完喪禮後,不知道要幹麻就銷假上班,
在自己秘書敲門進來表達哀悼,甚至啜泣流淚之際,他在意地卻是秘書該給他工作資料,
當岳父找他去酒吧好好聊聊,交換了一段傷心感受時,
他卻只想著岳父開頭的隨口問題,這間酒吧的酒為什麼賣那麼貴。
這些麻痺的狀況其實非常的典型,但導演其實有讓演員了解狀況。
他沒有讓演員演著「過度的麻痺」來暗示他壞掉了,
以至於一直到最後、到結束,都還有人覺得他不愛他老婆,
但因為實際上所謂的麻痺、無感,就是繼續日復一日的生活,
沒有因為意外而影響任何什麼,除了一個。
他心思念念地想著那沒掉下來的巧克力,想把投下的一塊兩毛要回來,
所以他開始寫起客訴信,然後卻怕對方不了解自己為何在意著那筆錢,
似乎是基於一種禮貌、為對方設想地「交待」自己投下硬幣的情境,
老婆意外死了,他跟老婆的故事。
這些麻痺、自我忽略的情緒,默默地找到一個破口,
但還是節制、有禮的按照正常的口吻與程序給了客服人員。
只是這客服人員不按正常、不專業,她很多感受,十分感性,
在大半夜偷打電話給男主角,關心他,因為她感受到他節制有禮口吻下巨大的傷痛,
而她之所以能夠敏感地感受到對方情緒,作一些不合宜的電話,
大概也是因為她有嗑藥、抽大麻,簡單講,她不太正常。
如果說男主角面對巨大傷痛依舊在正軌上,
那客服小姐就一直在軌道下,她看到他要掉下來卻掉不下來,
想接著他,叫他下來。
其實一直到她跟蹤男主角到火車上時,
看電影久了總是會猜,這個客服小姐是不是男主角的幻覺,
不過這部片妙就妙在這裡,那不合時宜而又充分感性地關心男主角的陌生人,
是個真人。
相對於事業有成男主角跟嗑藥客服女主角的搭配,
男主角的岳父岳母就顯得「正常」多了,
用一筆基金成立獎學金紀念女兒,
用正常的方式表達自己巨大的傷痛,
而親朋好友也能夠適時鼓勵,大家能有所互動,共享傷痛文化,
社會有一套處理傷痛的腳本,不管是逝者親人、友人、傷痛者、旁觀者,
大家跟著腳本在走,謙遜有禮、節制正軌,仍在軌道上。
但對男主角來說這些腳本無效,他無法透過這種方式宣洩,
與其說他不愛那些處理傷痛的腳本,不如說他根本沒認為自己悲傷而進入這些腳本,
直到岳父需要男主角簽下基金文件以便成立獎學金時,
他才隱隱知道自己面對的角色腳本,
他該哭、該紀念、該跟同是傷痛的親人一起做點什麼,
但男主角完全無法執行,他無法從中宣洩,以至於一旦簽了似乎完成宣洩了,
如同岳父找他去喝一杯、上班請假、找人好好談一談,
這個社會有很多機制「幫助」你去宣洩傷痛,
用一種節制有禮、讓人最終能重回軌道上的方式。
也因此他隨著這些無效方式以至於無法表達開始出現症狀,
他開始毫無節制地拆掉、全部破壞,
當他在片頭無法砸掉那台巧克力掉不下來的販賣機時,
他接著整部片就得拆毀伴隨著他所有正常生活的東西,
咖啡機、電腦、廁所、還有所謂的家。
在這過程他重新去經驗那些感覺,
讓憤怒流過自身(拆物拆屋)、讓快感流過(開槍試射)、讓痛苦經過(被開槍打)、
讓眼淚流下,然後讓愛回來。
客服女主角跟他的兒子扮演著脫軌的角色,
人既不需要在正常軌道上,人可以自己放任自己的感受,
媽媽是抽著大麻的感性粉絲(他的信的粉絲)、
兒子則是有點叛逆、無法接受自己同性情慾卻又想說話直白的小孩,
拼起來就是【真實地面對自己的情感】。
男主角掉下軌道,跟她與她兒子優游,
把離開自己感受的那個自己找回來,
逐漸體會到真實的感覺,自己的憤怒、癲狂、痛苦、悲傷,
也發現到真實的關係,
然後才能重新愛。
其實裡頭最好的幾個設定,是他始終沒有跟客服女主角上床,
以及,最終發現,他老婆其實有外遇也懷孕了,
不需要透過性的宣洩來彰顯自身的哀傷與無所感,
也不需要透過逝去的關係的完美無瑕來突顯主角的傷痛,
相比之下,去年那部國片「百日告別」就反倒是顯得老套了。
整部片其實說來如一些外國編劇說的,有點cliche,
但看得仔細點其實可以發現即便有點老套的劇本,
在導演很流暢、輕巧地說故事,以及種種細節與剪接,是有點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