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viewmovie.tw/columns/247
筆者在就讀碩士班時的論文指導教授是越南人。有一次他提到他小時
候在住在村莊時大家看到法國人都在喝咖啡,因而很好奇咖啡是什麼
味道,於是全村決定集資一起買咖啡豆;但卻因為不知道咖啡豆要先
磨豆才能沖泡,所以大家買來了以後直接泡熱水喝,結果當然是覺得
很難喝便整壺倒掉了。因此當《披薩的滋味》上映時,個人腦海中首
先浮現的就是這段故事,便決定說什麼也要看看這部電影。
也許是因為已經聽過指導教授講過太多荒謬而無法理解的事蹟,因此
當看到片中兩位小男孩一連串不可思議的事件時,反而更加相信就是
有這麼荒謬的事不斷在世界各地重複發生。兩位小男孩兄弟一大一小
,透過螢幕上鮮活而天真直接的表情帶出這個世界帶給他們的衝擊:
哥哥因為年紀稍長,正開始懵懵懂懂地了解到殘酷的真相,因此難免
總是忿忿不平;弟弟則是依然懵懂無知,總是傻呼呼而一臉無知的樣
子因而顯得不知所措。
於是故事的前段就在這兩位兄弟以吃到披薩作為共同的目標展開了,
但結果卻被狗眼看人低的披薩店經理賞了不知好歹的兄弟一巴掌作為
一個讓人錯愕的小結。原來在他們那裡,披薩吃的不只是食物,吃的
更是派頭和行頭,所以兩個髒兮兮的小孩怎麼可以進去披薩店把店裡
搞髒,甚至讓有錢人因而不敢進到店裡消費呢?只是這些事永遠都是
只能做不能說,做了最好還不要被看到;沒想到事情果然就在現在這
個網路時代被拍下來迅速傳遞出去了。
但墮落的不只是同為奴隸只是同時也作為監工的店長而已。影片落到
了混混的手中,不免要以此作為敲詐的籌碼,不從就要讓這則醜聞公
諸於世;而商人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串通了警察不但讓想要假抗議
之名行勒索之實的混混們撲空,甚至還直接把找到走失小孩的警車直
接開到披薩店門口,並在大批的鎂光燈之前頒給他們終生吃免費的VIP
以洗刷罪名。因此故事的後半主軸就這樣轉到大人們的勾心鬥角爾虞
我詐等一切惱人的齷齪勾當上。個人在觀影的當下,一開始覺得故事
的重心從小孩轉到大人似乎有劇情主軸失焦的問題;但當整部片看完
一邊聽片尾曲一邊思考剛才索看到的一切時,才發現這正是台灣許多
人無法理解貧窮背後可能有著結構性因素的原因,因為許多相關的事
乍看之下關連的確並不是那麼直接而明確。整部片從窮人最直接的需
求和信念,隨著劇情的發展一路輾轉到最後,讓我們看見這些需求和
信念是如何受制於資源與資訊的不對等,而這或許就是這部作品在劇
情上最有價值之處。
然而儘管當兩位小男孩在店裡吃著披薩時,他們的媽媽甚至只能站在
落地窗外眼巴巴地望著他們大快朵頤。這齣劇的編劇或導演或許不希
望讓現實太過殘酷或逼人,因此選擇用一種比較溫情的方式作為結束
:當小朋友們吃完披薩以後,發現會牽絲的披薩其實他們根本吃不慣
,他們還是最懷念過世的阿嬤做給他們吃的印度烤餅。先不論烤餅是
不是真的比披薩好吃,畢竟這也關係到每個人的口味和飲食習慣故無
所謂絕對的對錯,但這麼一個溫情的結尾放在這齣劇裡,實則肯定了
人性的價值,因為他們懷念的是阿嬤做的烤餅,而非商人們想盡各種
手段塞進他們嘴裡餵食他們的披薩。
所以或許我們可以想像一個結局:如果小男孩們覺得披薩真的比較好
吃,那麼該會是怎麼樣的結果呢?在這個戲劇的思想實驗中我們可以
發現:其實這兩個結局竟然都是可行的,只是相較於原本的結局,這
個想像中的結局更能凸顯商人如何利用窮人與小孩在資訊上的不對等
以致於蒙昧,因而讓本劇所隱然指涉的現實顯得更加殘酷。更進一步
我們可以發現:這個想像是建立在上述情節都不變,只有結局改變的
情況。也就是說,只要劇情鋪陳合理,最後並不必然導向某個特定的
結局;而另一方面,這種思想實驗正是哲學最常使用的問題操作方式
之一,即試圖和科學實驗一樣探討單一變因的差異所造成的影響。
因此在這篇文章的最後,除了一方面感謝viewmovie的主動邀稿,因此
特別構思一系列討論劇本結構的專欄,並以Pasolini曾經作為片名的
”Theorema”之英文翻譯當作系列標題作為熱情相挺外,也謹在此將
本文獻給我的指導教授(據說他還是學生時似乎也參加過義大利三尼
之一的電影首映會!),以感謝並紀念以前和老師討論艱澀的哲學文
本時,研究室內那免費且無限供應,以紓解報告焦慮的咖啡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