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viewmovie.tw/columns/360
《光榮之路》、《金甲部隊》、《搶救雷恩大兵》......細數影史上
的經典戰爭電影,不難發現一項有趣的事實:為何戰爭電影總是反戰
居多?有人或許會回答:因為戰爭本來就是違反人性的,因此反戰電
影之所以容易成為經典,正是因為其彰顯了人性的內涵。
但真的是這樣嗎?從本系列專欄的上一篇〈披薩的滋味:貧窮與戲劇
背後的結構〉我們已經知道了思想實驗操作的方式;而透過這種操作
我們可以想到一些和這個答案有所衝突的反例:例如像是八點檔的連
續劇或是一些賣座的院線大片,往往都傾向於將戲劇人物「扁平化」
,亦即塑造出明確的正派和反派;但從台灣愈來愈多的隨機殺人事件
,讓主流民意中的一些人從支持死刑的立場逐漸發現死刑不能解決問
題,進而發現社會問題背後的結構性問題的此一現象中,我們可以發
現:同樣是鎖定主流觀眾為目標客群的劇種,賣座或成為經典與否的
關鍵未必總是在於反映人性(讓我們針對這個問題先假設一部戰爭片
如果是經典,那麼該片一定要是賣座的熱門影片;當然,此一假設未
必適用於其他類型的影片),因為從愈來愈多的隨機殺人事件也有愈
來愈多的人理解到,人性其實是很複雜的,很少有人天生就是純粹的
壞人,即使他做了錯事,通常也不會是基於「因為那個人道德上墮落
,所以他就做了這件事,就是『這麼簡單』」的原因;然而有許多賣
座的電影卻未必有興趣探討這些問題。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這些反戰電影到底是為何會被人們視為經典
呢?也許是因為在片中的角色處於一種內憂外患之中:他一方面要面
對戰場上的敵人,另一方面則是戰爭的殘酷讓他體會到人性的險惡與
陰暗面,而重點在於這兩方面都會製造戲劇張力,因此在戲劇性上「
裡外兼修」的反戰者自然比好戰者更勝一籌。
而在分析了這個層面的問題以後,或許我們可以回頭對之前預設的問
題做出更進一步的探討:那些將人物扁平化的八點檔或賣座大片,其
之所以賣座是因為將戲劇性建立在外在的事件上;而與其說這樣的作
品對人性沒有著墨,還不如說對人性的著墨或許還不夠深刻。畢竟在
某些生活的片段,的確就存在著萬惡的上司、無能的政府……等族繁
不及備載的「扁平」切面。但也許是因為經典是由一群喜歡在各種環
節上追根究柢的人們所挑選出來的,而這樣的標準就某方面而言的確
也是合理的,於是那些願意追問「為何這個壞人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的作品,自然就比那些沒有涉及這些問題的作品更耐人尋味。
有趣的是,哪怕像是《黑暗騎士》這樣雅俗共賞的經典(儘管Wenders
來台和侯導座談時適逢該片宣傳期,因此當時的他一直在消遣這部片
),小丑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只是「我就是這麼壞」如此簡單而
已;但或許正因為在這個環節上他還是回答了這個問題,這部片也才
會是雅俗共賞的經典。只是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如此簡單的回
答是否真的可以說服所有人?不同的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一定不會都
是一樣的,其實連筆者本人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也都一直搖擺不定;
而這大抵也是本文為何用了那麼多「或許」一詞的原因吧。
延伸閱讀:
〈政治的歸政治,藝術的歸藝術?〉:https://goo.gl/cGFXbM
〈Nolan劇本上的一些缺陷:以《黑暗騎士》為例〉:https://goo.gl/P9Os9i
(此為舊文;如上所述,目前個人對於小丑為何是壞人的問題評價改採保留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