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 1985 失業率過半,一艘艘渡輪出走英國」,這部電影是時代劇嗎?是也不是。愛爾蘭人大遷徙遠走他鄉早就不是新鮮事,幾個大高潮《紐約黑幫》的 1860s、《遠離家園》的 1890s、《愛在他鄉》的 1950s、《歡唱愛爾蘭》的 1960s... 愛爾蘭的黃金年代只有《曾經,愛是唯一》的 2000s賽爾特之虎時期還能吸引到捷克移民,其他時候全都是外移,《搖滾青春戀習曲》只是一個小浪頭罷了。
可憐的愛爾蘭小國小民,就這樣待在這裡平庸抑鬱一輩子嗎?當然不,困阨與壓抑很多,愛爾蘭人還是要充實自己破浪而出!每個人讓自己強壯的路徑都不同,本片少年 Conor的路徑,就是組團拍 MV 做音樂,在本片以幾個轉捩點分為六個階段:
http://i.imgur.com/B9LkScd.jpg
一、順水推舟
「耶穌會」這個天主教中最重知識發展語開疆拓土的修會,送了個卓然出世如王爾德的 Conor,來到一灘死水的傳統教會學校 Synge Street CBS。主角在兇猛海浪中,面對所有困阨都順水推舟冷靜向前,面對霸凌威脅一樣平靜說 no,面對無理規訓淡淡地以拖待變,面對高攀不起的美女則不惜舌燦蓮花,空頭支票一張張開來不手軟… 所有的匱乏先畫大餅、作夢就要先作到最大!和前陣子上映的愛爾蘭同鄉電影《世界之庭》在奮鬥之初先背好得獎感言,如神般的自信勇氣如出一轍!
山不轉水轉,路不轉人轉,以主唱 Conor與製作人為首的一群 outcast,面對規訓壓抑不懷憂喪志、也不怒吼反擊,反而輕盈地像條泥鰍在夾縫中自顧悠遊,整片的素人演員可愛魅力都發揮在這裡。雜牌軍樂團成立了,這段的小結就是給樂團命名:既然天主教會中學 Synge Street 這麼討厭,那我們就叫 Sing Street 吧!玩世不恭拆解壓迫,就是掙脫枷鎖的第一步!
http://i.imgur.com/da6zN6d.jpg
二、從玩樂到認真
藝術就是自我處境,自我處境就是愛情。Conor 對繆思女神的一見鍾情,不是貪戀美色,不像庸碌爸媽隨便結婚「只想上個床」,更不像留鬍子的成熟男人甜言蜜語無微不致「只想把到妹」,而是在繆思女神的眼中看到了理想、看到了超然,將自己從這庸庸碌碌的泥沼中突然拉高起來,回頭看見自身處境、並轉頭打開更寬廣視野,無窮的靈感就讓音樂書寫下來。
http://i.imgur.com/DyDCISw.png
拼裝車樂團,造夢的無限嘗試,找不到方向甚至也不求找到方向,一切混沌且先訴諸「未來主義」大絕。一開始也許只是玩玩開心,繆思女神幫忙化妝或哥哥開門通風提醒,也總還是渾渾噩噩有聽沒懂;還是要赫然看見繆思女神名花有主的失意現實,才讓男孩苦澀地發現這一切都是認真的,繼續找兔子男熬夜寫歌吧,一鏡到底通宵練到黎明,一夕之間歌聲都成熟了!
http://i.imgur.com/79aRaAQr.jpg
三、全心投入,毫無保留
本片第一個高潮:海邊 MV 跳水要真跳、英雄救美一定要吻,「為了藝術,絕不做半套」。感情到了縱情一吻就是渾然天成,瞻前顧後還想著對方男友就 just ruined everything。這就是繆思女神呀!引領懵懵懂懂的男孩一再超越,奔向極致毫無保留。
在此,如同《曾經,愛是唯一》一定要搭巴士到北方港口小鎮 Howth練團,發生在 1985 年的《搖滾青春戀習曲》一定也要搭 1984 年剛啟用的都柏林都會捷運 DART 前往不知名的海邊拍 MV,就像我們身在台北總愛搭個淡水線前往淡水紅樹林,脫離苦悶的學校與小社區,看著一望無際的海岸與天際浮雲,那就是最舒坦的解放,對當下來說是毫無保留的自由心靈,對長大來說則是永不磨滅的點點滴滴。
四、抑鬱,想像在他方
初吻是神迷目眩的高潮,接下來跑到小島上一個個下午不做什麼吻個過癮,才慢慢發現抑鬱在心底不願面對的缺口:這一段,開始引入苦悶愛爾蘭的「異國情結」,就從男孩為繆思女神遠遠指出的「一船船愛爾蘭人航向英國」開始;再縮小到家庭,家裡爸媽不能離婚但要分居的現實也浮上檯面。老氣橫秋的哥哥嘴上冷靜分析,心底跟著 Conor一起憤懣:
http://i.imgur.com/WNuDP7n.jpg
為什麼我的愛爾蘭不能好?為什麼媽媽只想跟別的男人?為什麼度假只想去陽光西班牙?為什麼愛爾蘭舞會不酷、《回到未來》的美國舞會才酷?最糟的是,為什麼繆思女神不願留在都柏林聽我的歌、而要遠走倫敦拋棄我們?沒辦法,「離鄉」早已深植愛爾蘭歷史,彷彿大浪中的沉船人人要跳船,誰願意留下努力把船救起呢?
本片第一個高潮後,急轉直下的谷底,就是幻想的美國高中舞會。在此一切都如電視與電影裡演得那樣美好,神父校長很酷、爸媽很恩愛、哥哥很勇敢、同學們快樂地搖擺、繆思女神為我這小鎮男孩著迷。粉紅色的美夢越美,夢醒越苦澀,媽媽還是要分居、繆思女神還是要遠去、每一個人都會放棄都柏林、世界每個地方都強過愛爾蘭。
http://i.imgur.com/cu10uOu.jpg
五、擁抱在地,才能揮別原鄉
外表超然其實脆弱的繆思女神,卸下濃妝只剩脆弱的素顏,聽到 Conor的歌詞潸然淚下。豪賭一把遠赴倫敦鎩羽而歸,黯然回鄉改頭換面無顏見人,彷彿人生這輩子毀了「只能去麥當勞工作」。嗯,當個小鎮服務業有什麼好卑微的?Conor 絕不跟著墮落的繆思女神一起耽溺,二話不說站起來繼續前進,身在小地方就要在小地方做到極致,才對得起家鄉、也才證明自己的真才實料,絕不是攀到想像的異國就飄然。
本片高潮,就是真實的愛爾蘭高中舞會!我們沒有美國酷、沒有英國團前衛,但搞搖滾的一定互相支持,就從對霸凌男孩不計前嫌伸出友情之手開始,不用好高騖遠、不用一鳴驚人,就看我們一群小校小人物連結起來能夠做出什麼。音樂電影的高潮就是好好完成一場音樂會,就算品質再素樸平凡,都是圓夢的起點。繆思女神再次上妝,這次不是用化妝掩飾自我弱點,而是支持自己容光煥發,帶著翩然笑容前來捧場。
http://i.imgur.com/DUH5qtk.jpg
六、神圓氣足,破浪而出
愛爾蘭人都要流浪,不論是到利物浦到紐約還是到倫敦,如果只是寄情想像逃避家園,只能在挫折中黯然投降,唯有認真面對更大器接納了原鄉,才能轉頭展開自我超越的不凡旅程。《愛在他鄉》第一次紐約行充滿疑惑的 Eilis,也是要回頭接納原鄉,才能堅定地重返異鄉展開人生;《搖滾青春戀習曲》一直憤懣豔羨異國的 Conor與繆思女神 Raphina,也是要在都柏林老家成功演出奠定了完整信心,才能毫無畏懼破浪而出。
整部片在苦悶都柏林的音樂夢,就是 Conor帶著樂團與繆思女神的破浪而出意象,在片尾就來場真正具象的大風大浪吧!一波波浪一陣陣雨打得全身濕透,已建立強壯信心的愛爾蘭人甘之如飴。有人出走是逃避原鄉、有人出走則是擁抱世界,出走的品質就看這一整段修身之旅,在本片就是這趟從壓抑憤懣到堅持造夢的少年組團之旅。
John Carney 目前的三部音樂人電影,第一部《曾經,愛是唯一》在「賽爾特之虎」時代欣欣向榮的都柏林找機會,第二部《曼哈頓戀習曲》在全球最大蘋果紐約找機會,第三部《搖滾青春戀習曲》雖然以前往第二大蘋果倫敦為結局,但故事本身卻是第一次留在小地方面對失落的愛爾蘭,從邊緣沈潛奮起展開新生,天空最灰暗也最多狂風暴雨,暴雨下的主角身影卻最是超然堅定。
自 2008 歐債危機後 2011 起至今已經有了最新一波外移潮流,不過對幾百年風雨飄搖的愛爾蘭人來說早已司空見慣,拍拍胸脯勇闖天涯走了再說,不知 John Carney是否還會再拍一部?
http://i.imgur.com/BiENXx6.jpg
作者: keepskying (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2016-06-25 17:26:00
寫的真好;電影層次感很棒
作者:
yuk1389 (閃閃閃都給我閃)
2016-06-25 18:19:00好想看...上的戲院真的超少
今天看了第二次,原本以為可以冷靜看完,結果最後還是哭了
回到未來舞會真的很夢幻很美好,但也是看的時候最難過最悵然的一段~~
作者:
carinyosa (carinyosa)
2016-06-25 18:54:00看著都想看了。
作者: xiaoyihsieh (xiaoyi) 2016-06-25 19:33:00
這篇好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