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臉書上看到的文章
郭台強買下中影後
除了《賽德克巴萊》這部明顯大虧之外
還有哪幾部也虧這麼慘?
虧到變成廉價代工@@"
https://goo.gl/n7nsYD
Julien Ashina 新增了 2 張相片。
7 月 7 日 0:46 ·
台灣電影的現實
為了支援一部電影的拍攝,我的咖啡店休息一個月,將整棟屋子租借給這個電影當成了主
場景。這是關於一對單親父女的溫馨故事,父親是一個開設滷味店,患有小兒麻痹症的爸
爸,而女兒是一個教小朋友畫畫的畫家。也許是天意,整棟咖啡店剛好就符合了這部電影
的劇情安排。於是在一個月前,這位來自大陸的導演與劇組前來淡水堪景時,一眼就看中
了咖啡店,在經過他們不斷的拜託與協商之後,我和我太太決定停業一個月來支援他們,
同時我們倆終於也能趁機休息了。
於是咖啡店在經過了半個月的大遷移,改裝潢,重佈置之後,今天終於正式開拍了。今天
是一個颱風之前,陽光大好,但是炎熱異常的日子,光線非常乾淨,質感與透明度都極好
,極為適合在鏡頭下呈現出電影所要的浪漫氛圍。
這真是個拍電影的好日子。
這部電影雖說是陸台合作,但其實資金是來自大陸,而且主要的核心如導演,副導,總監
,美術,與主角演員都是來自大陸,只有一切的器材與技術人員,包含機器,燈光,收音
,道具,施工等才是台灣人員。而拍攝資金據工作人員透露,大約是兩百萬人民幣,也就
是一千萬台幣的製作費用。
我在這些日子仔細觀察了他們的運作,我看出這部電影雖然只有台幣一千萬的製作經費,
但整體拍攝規模卻很龐大,我估計約有兩三千萬的規模,為何如此?我一開始有些納悶,
以這樣的規模在台灣拍攝,豈不是要預算超支很多?於是我在慢慢和前來施工佈置的台灣
技術人員熟悉之後,我向他們詢問這個原因。
而答案卻大出我的意料之外。因為現場的技術工作人員都是台籍,我比較容易和他們說話
,他們就跟我說,近來大陸導演很喜歡來台灣拍電影。我原本心裏很高興,以為這是因為
台灣的風景與人文都很美,所以很適合拍攝電影。於是我問為何大陸導演不遠千里來台灣
拍片,這不是很花錢嗎?真有那麼值得嗎?結果那位說話很直接的台灣技術統籌,他用台
語跟我說,那是因為台灣拍片很『便宜』,比在大陸找人拍電影省很多錢。
這答案真叫我大吃一驚,我實在無法相信這是事實,於是我追問到底:難道台灣的工資會
比大陸便宜?這不太可能。
於是這位資深的台灣電影人跟我說,當年台灣的電影雄獅的『中影』,這幾年在接連幾部
電影都賣座淒慘之後,已經賠錢賠到沒錢拍電影了,如今『中影』只能轉型成為器材與人
員租借中心!
他們説現在臺灣的電影人員,幾乎都成了對岸來臺拍片時租用的技術人員。因為我們自己
沒資金拍片,只好當人家的僱員。
我聽了真想哭,這真叫人難過!
如今的台灣,竟然讓臺灣的電影人才成了對岸電影的勞工了。關於在台灣拍片很便宜的說
法,臺灣這位資深的電影人說:這部電影資金才一千萬,但是臺灣這裡却是以兩千萬的製
作規模出班出機,那是很廉價的出班費了,但是沒辦法,他們在臺灣接不到其他案子了,
電視劇的製作經費又低到跟狗一樣卑賤,他們為了要生存。只能低價競爭,廉價出班。
而這是現實,明明有技術,却成了廉價勞工。
大哥說:台灣一年拍攝不到 20 部,根本養活不了臺灣的電影人員,於是只能接大陸電影
的案子撐下去。
他問我:你一年看幾部臺灣電影呢?應該不到五部吧?
我啞口無言。
他接著說:臺灣拍的電影有三分之二賠錢,只有兩三部『懷舊小品』算是賣座。但這不是
觀眾的錯,是臺灣電影自己不爭氣,老是拍些小家子爛片,觀眾都倒了胃囗,幾部電影賣
錢卻又後繼無力,主要原因是没有好劇本,一堆大咖卻只會去搞笑搞 KUSO,臺灣是被自
己的意識形態鎖死了,題材只敢用懷舊小品來搞笑,卻不敢有大的企圖心。原因是什麼?
是因為台灣觀眾沒有面對真實的勇氣,只想吃容易消化的垃圾食物,想看毫無真實內涵的
電影,對於歷史與人性的真實,只願意用造神的方式去理解,一但剖開造神的外衣,想去
拍攝內在的真實,就會被當成是對於英雄的『詆毀』或『不敬』,更會犯了『不愛臺』的
大罪。
試問,若是有人願意拍攝『鄭南榕』,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去用心拍攝的電影題材,但卻不
該是用拍攝『大稻埕』那種投機的方式,呈現出那位呆板又毫無生氣,甚至可笑搞笑的『
蔣渭水』,若是想拍出一位也有內心懦弱,也有性格弱點,甚至也有人性陰暗面,但依然
選擇自己理想道路的鄭南榕。我想,這部電影一定會被罵到死,甚至被冠上大帽子,指責
這電影是對於『台灣英雄』的污蔑。就是我們這樣的『偏狹』認知,結果我們看到了『十
日圍城』裡猶如木偶般可笑的孫中山,『總鋪師』裡根本只是想吹捧自己的『吳念真』,
以及兩個可愛到爆表的『壞人』。這就是我們對於電影的品味!沒人敢拍出真實的『人性
』。
少數勇於拍出真實鄙陋人性的導演,賣座卻又奇差,慘不忍睹。
結果是,電影導演都怕被戴帽子。因為我們這社會雖然任何主張都有,但是却結果又都不
能理直氣壯!
於是拍起電影來縮頭縮尾,左支右絀!成就了今日的小丑模樣!
於是大家就只能小確幸,只拍些懷舊搞笑的小品賣錢,而市場越來越小,題材越來越爛,
最後淪為了勞工!
這樣的說法,也許不全是如此,但大體上卻是這樣了。
我們該怎麼辦呢?不知道。
只是我今天看到了一個在台灣淡水拍攝的大陸電影,原本是臺灣人文風格的『咖啡店』,
在電影美術重整之後,如今成了換上簡體字路標與看版,整體充滿北京味的『京片子』,
而一應的主要人物都是說著北京腔的口音時,為數眾多的台灣人,卻只是在一旁忙碌跑步
,出力搬運器材的『技術人員』時,內心實在有一種說不出的悲哀,卻又不知該如何排遣
。只能發文一吐心情。
*上圖是工作人員正在幫男主角補妝,
*下圖是經過改換成簡體字的『路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