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嘉世強(時報出版文學主編)
伊莎貝雨蓓的新片《愛情未來》是一部承襲巴贊、侯麥「現實主義美學」的法國電影,七
年級女導演米雅韓桑露芙(1981年生),憑本片獲得本屆柏林影展最佳導演。
電影描寫一夕間娜塔莉的母親、先生、兒女、學生、工作同時發生變卦。其實等於沒有劇
情,但同時它切中所有熟年女性生活上的種種煩惱。宛如發生在週遭。
「去故事」的目的在接近真實。於是我們看見女性如何面對過往生活的重重枷鎖,體現在
娜塔莉身上就是「變質」的母女、夫妻、職場、師生關係。娜塔莉這號人物逐一整理關係
的同時,也一一推翻對一般熟年女性的偏見:需要依靠、渴望愛情,殊不知她曾加入共產
黨、討厭糖果色彩、對貓過敏、甚至她研究哲學及成為教師的原因不純然是興趣。
女人如何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放下過去枷鎖,是這部電影所欲呈現的「真實」。一個人的娜
塔莉。自己的立場毋須向人表態。她需要的不是婚姻、工作或人生的「回心轉意」,在聖
誕節到來這天,她過去難纏難解的關係正式結束,新的娜塔莉人生開始。
然而使這部電影突出好看的三點,其一是娜塔莉哲學教師的設定。曾是法蘭克福學派(批
判主義)的世代(女性),如何走入家庭工作等「職份」,她放棄了什麼又為何放棄?至
於他和同為教師的先生,兩人似乎都是叔本華的信徒,但保守的先生先「背叛」了。除了
劇情安排,這項設定也暗示娜塔莉背後的「禁慾」及「悲觀主義」。我相信這也是導演所
欲辨證甚至實踐的信仰。娜塔莉的人生或本片所欲追求的並非「快樂」,而是日常生活。
或者女人可以有自外於男性的自我追求。(女導演透過自己的電影實踐出來)
由此可見導演被視為侯麥接班人的理由。如同侯麥電影,這些「文學性」的哲學藝術思辨
,其實並不左右故事,只是增添情節人物的豐富性。侯麥電影也通常不作「應該如何」的
指向。本片原文片名就是「未來」,指一切將要發生的事,「快樂是在感受到快樂之前的
東西」,所以電影不像好萊塢電影一般要奔向快樂。
《愛情未來》好看其一在於它追求電影真實,如蛋糕上一抹奶油,同時導演本身的藝術哲
學涵養,是一扇豐厚的景窗。值得一提則是米雅韓桑露芙在剪接上的處理,並非使用長鏡
頭,而經常透過剪接來呼應主角的現實行動及心境變化,在沒有知覺鏡頭剪接的技術下,
展現了對時間及敍事(再現現實)上的藝術。
生活對女性而言是一道道的枷鎖。不打破的女人被批評是保守,打破了人們當你是威脅,
充滿各種成見。其實哲學只是思考學問的學問,不是任何指南,往往是實踐在生活中。
人生沒有truth,truth在過去。藝術的truth由時間決定,「但如果時間錯了呢?」娜塔
莉接到母親鬧自殺的電話而沒有回答。「未來」豈是哲學能夠決定回答?
最後,被片商加了兩字的《愛情未來》,值得提的大看點就是雨蓓的演技和策展人王派彰
的翻譯。將兩者寫在一起,在在缺一不可。我們因此能更深入導演米雅韓桑露芙的作品,
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