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香港明日台灣 那麼遠?這麼近?{十年}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xtmag/20160804/917888/
2016年08月04日06:30
2015年底,《十年》於香港首映,題材觸及國安法、香港獨立、公民革命等議題,
引爆輿論煙硝,掀動6百萬港幣票房。豈料8週後,中國政府下令禁播。《環球時報
》抨擊《十年》是「思想病毒」;影壇前輩黃百鳴揚言此片得獎是笑話。電影公司
老闆林建岳高喊不幸,且拿雲吞麵暗喻不夠格掄獎。
《十年》集合了 5位導演拍攝的短片:《浮瓜》、《冬蟬》、《自焚者》、《方言
》、《本地蛋》,想像「未來十年的香港」,是驚世預言,亦是警幻寓言。電影中
的香港,風雨如晦,沒有思想民主,沒有言論自由,廣東話OUT,本地食品OUT,和
平示威無效,唯有以血洗血,儼然文化大革命復辟。不少香港人看完倒抽一口冷氣
,按捺追問: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的承諾,全都假的?
沒人敢頒
2016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十年》。典禮上,爾冬陞爆料本獎項沒人敢頒
:「萬一揭開結果的時候是那一部片,我怕你們十十十也十不出十年這個名字出來
………班底裡有一個很年輕的編劇問我:十年這個字能不能出現在節目裡?我說:
年輕人,羅斯福總統說過的一句話是:『我們最需要恐懼的事,是恐懼本身』。」
此話一出,搏得滿堂采。
《十年》 何以遮遮掩掩,如《哈利波特》裡佛地魔的名字,令香港人噤若寒蟬?
風雨如晦備受爭議的《十年》導演群,不畏尼伯特颱風,漂洋過海來參加「台北電
影節」。
三十五歲的伍嘉良,斯文臉蛋落腮鬍,思考時眉宇憂鬱,每次他來台灣,看見水果
攤總感慨良深,「香港地稠人狹,加上經濟轉型,早就沒有自產水果。」香港農地
被大量收購,改造成大型商場,衝擊食安,「到最後要吃些連中國人自己都不敢吃
的黑心東西,香港卻因商業陰謀大量進口。我用《本地蛋》這部電影想像十年後的
香港,連本地蛋都沒有。」
伍嘉良出身香港新界,九七回歸那年,他十六歲,忙於讀書,玩耍,對政治冷感。
「那時周圍很多大人很生氣,有些人移民,也有人對一國兩制懷抱信心,以為明天
會更好,誰曉得幻滅了。」
伍嘉良家中經營電器行三十幾年,兒時一放學,他就往店內跑,作功課、吃飯、看
漫畫、跟爸媽閒聊,小店風景,是他和許多香港人的童年回憶。在商場壟斷成地產
霸權前,每個社區都有一個「墟」(market),居民透過買賣建立關係,不單是金
錢交易,亦是人情。
然而經濟型態劇變,湧入中國自由客,租金飆漲,小店倒閉,墟也隨之消散。不出
幾年,伍嘉良家中生意慘遭波及,他眉頭皺得很緊說:「還有交通大塞,人潮爆量
,當地居民買不到日用品,得繞去別區,賺錢的都是商場和資本家。」儘管如此,
「官員在電視上昧著良心說謊,討好中央。2008年開始,香港愈來愈多社會運動,
如保護天星碼頭、反高鐵示威、雨傘運動等等,我慢慢變成一個關心政治的人。」
生死茫茫
訪談完,郭臻默默捲菸,他說,比買菸便宜多了。「今日香港,明日台灣」,香港
人以前就講過這句話,口氣滿是自豪,因為香港比台灣好。現在這句話,更多的是
自憐,並期盼台灣,不會成為下一個香港。
2016年初總統大選前夕,周子瑜被黃安舉報台獨份子,在鏡頭前落淚道歉,聲稱是
中國人。近日,戴立忍也因台獨標籤,遭電影劇組撤換,被動發表道歉聲明。香港
藝人何韻詩,因聲援2014年雨傘運動,接連影響事業, 6月初,蘭蔻迫於中共壓力
,否決她為品牌代言。
同樣遭政治封殺的杜汶澤,在臉書力挺何韻詩:「所謂的封殺藝人,生活大概都是
這樣過的。每當有工作機會出現,結果不是老闆,就是對手、同行,怕受牽連而自
然地告吹。街上人們的目光,都像看到怪物似的……就算是頭破血流,咬實牙根打
下去。」據傳,周潤發、黃耀明等人,也因支持雨傘運動,被列入黑名單。
攬鏡照妖
《十年》 5部短片中,最激進莫過於《自焚者》。當和平示威無效,唯有激進殺出
血路,追求香港獨立。片中台詞如是說:「香港未爭取到民主,就是未有人死。」
「這十年來,我們學得最多的,是陰謀論,而我們失去最多的,是信任。」
三十七歲的周冠威,是香港九龍人,這是他第一次拍政治素材電影。戴眼鏡、身形
瘦長的他,一開場幽默十足:「我拍《自焚者》的本身,就是自焚(前途)了。」
他全程用粵語,沒幾句話就緊張NG。他說,電影籌拍過程,不少演員因顧忌,不敢
接演,他納悶:「合法拍片為何害怕?創作者連敏感題材都不能想?」
周冠威有股桀傲不馴的氣質,我問:銅鑼灣事件剛落幕,你不怕?他無畏地說,「
我一向討厭別人說謊。一國兩制應該讓香港有自治權,可是中國什麼都要管。我很
憤怒,就抱著這種心情去拍片。我相信上天才是最好的編劇,我們五位導演以後會
發生什麼事?慘遭不測嗎?誰能預料?問我怕不怕,代表你們心底很怕。這電影就
像照妖鏡,照出大家的恐懼。」那還敢不敢去中國?他搖搖頭,說這輩子都不去。
說不怕是騙人的,然而同行者眾,就不孤單。
黑箱協商
三十一歲的郭臻,一身牛仔褲、白T 恤,雷鬼頭蓬鬆炸開,跟戴眼鏡的娃娃臉有些
反差。他生於本島南區的香港仔,此地靠漁業興盛。他自稱出身底層,言談舉止倒
相當文青,抽著自捲菸草。九七那年他十一歲,「我只記得當天雨很大,天色昏暗
,跟家人在酒樓吃飯,電視直播移交的畫面,也沒多想,對政治不敏感,爸媽也沒
多談。」
熱愛台灣電影、流行歌的他,國語咬字流利。「我早就覺得一國兩制很空虛,五十
年不變這說法很奇怪,問題擱著就能解決嗎?那五十年之後怎麼辦?漸漸地,大家
都識破,內地跟香港各方面差別很大。」最大差別在哪?「說到底,就是對理想社
會的想像,那才是最大分別。英國至少殖民是文明的、法治的,而不是人治的。」
郭臻從小住公共國宅,童年背景盡是香港電影裡,鄰友圍聚長廊打麻將的沸聲。爸
爸在有錢人的遊艇打雜,媽媽是主婦。高中常翹課的他說,畢業後,當過大排檔夥
計、服裝銷售員、社工助理,最後誤打誤撞考入香港演藝學院。他從沒想過,長大
會當電影導演。
年少的他,也對政治冷感。「我身邊沒人在意社會時事,想到就煩,去政治化的風
氣在當時很成功。」直到2009年,中國準備興建直達香港的高鐵,造價高昂又破壞
生態,香港人群起反彈,「表決議案當天,上千人包圍立法會,我忽然像被棒子打
到頭的感覺。原來政府可以忽視民意,擺明硬幹,那個衝擊好大,因為一向都不理
會嘛,當我要關心時,已經這地步了!」法案最後過了,但原本承諾不超支、不延
宕工期,去年全跳票。
為何想拍《浮瓜》?他冷靜地說,近年政府對學子洗腦、地產霸權、官商勾結、居
住不正義,問題一一浮上檯面,心底鬱結,很想拍部片子回應。「大家都說,今日
香港,明日台灣,我很感慨,連台灣人都這麼關心香港,那我們自己能做什麼?太
陽花學運、烏克蘭革命接連爆發,我看見各地年輕人嘗試改變,也看見世代矛盾,
接著是雨傘運動,衝擊愈大,靈感愈具體,就生出《浮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