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上很多討論都提到為什麼華納不先出單一角色的電影,之後再推出共同電影,為了探討這個問題,我找了現有的資訊來分析討論一下這個決策到底是對還是錯。
先聲明這篇文章是用過去的紀錄來做分析,所以會被認為是事後諸葛。為了探討華納整體決策,會討論到些微的劇情,劇透程度以不影響觀影感受為主,真的很在意的可以先別往下看。
先來看一下超英電影的市場大小變化,我用目前最大宗的M社票房來比較:
2008 鋼鐵人 5.85億美元
2008 無敵浩克 2.63億美元
2010 鋼鐵人2 6.23億美元
2011 雷神索爾 4.49億美元
2011 美國隊長 3.7億美元
2012 復仇者聯盟 15.19億美元
2013 鋼鐵人3 12.15億美元
2013 雷神索爾2 6.44億美元
2014 美國隊長2 7.14億美元
2014 星際異攻隊 7.73億美元
2015 復仇者聯盟2 14.05億美元
2015 蟻人 5.19億美元
2016 美國隊長3 11.51億美元
2012的復仇者聯盟是超英電影目前的巔峰,即使美國隊長3目前話題性、評價、英雄人數都不輸甚至超越復仇者聯盟,但票房還是整整少了4億。
再來我們比對一下票房有超過10億的電影預算:
復仇者聯盟 2.2億美元
鋼鐵人3 2億美元
復仇者聯盟2 2.5億美元
美國隊長3 2.5億美元
最低的鋼鐵人3預算也要2億,卡司越強大越吸引票房,相對成本也越高。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超英電影市場隨著越來越頻繁的出片,現在平均每年2部,DC及福斯的加入變成平均每年5部,觀眾對超英電影是有疲乏的現象。
在市場開始出現疲乏的情況下,華納身為後進者已失去先機,他們能做到只剩瓜分剩下的大餅,畢竟市場可說是已開發。如果他們還靠剛開發這塊的方式一個一個推出,再推出話題性最高的合體,同樣以一年2部來計算:
蝙蝠俠 神力女超人 閃電俠 鋼骨 水行俠
最快也要等到2018年,那時按照M社的計畫已經復仇者聯盟3收尾了,即使三本柱光芒再大,票房也只能撿零頭。
所以我認為,以商人的角度來看,DC做為後進者,它們就是要乘著這股風潮盡量吃到最大的利益,而照往例票房要高,他們就是得盡快推出正義聯盟。即使對影迷來說,一步一步的鋪陳能呈現出最好的面貌,但以目前資訊實在很不符合商業利益。
再來我們可以討論一下華納的優缺點
優點
1.選角、塑造角色成功
從蝙蝠俠、神力女超人、小丑女和魅惑女巫都是十分成功的角色塑造,尤其是髒髒的魅惑女巫超正的,但看到她白白的邊講話邊做她的機器,身體扭呀扭的,實在太讓人出戲了,一直讓我想到蠟筆小新劇場版
http://imgur.com/a/eTp0I
2.配樂、美學佳
從目前BvS、自殺突擊隊,都是視覺風格強烈且配樂極佳。我M社及DC都有看,目前認為DC真的在這塊有贏M社
3.強大行銷的能力
這點無庸置疑,精彩的預告,無處不在的行銷。但是也因為這樣讓大家的期望非常高,才會造成落差感。
缺點
1.劇本、剪輯能力不足
從自殺突擊隊的劇情單調到BvS的劇本過於繁雜,都能看出華納高層對於超英市場真的還是有待加強。再加上會干涉剪輯,我們可以看出M社也是磨了很多年才有這些作品,這幾年也磨出他們最觀眾口味的掌握度,這點我想華納高層只能錯中學,不過我認為比娛樂性,從BvS到自殺突擊隊是有漸入佳境。
目前只想到這些,我不全是個DC迷,但因為蝙蝠俠的關係所以很期待DC的每部電影,當然有時也會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不過還是想提出些自己的想法給大家,至少我是這麼認為,華納的決策以現實面來看是正確的,錯誤的是想大賺卻又無法放手一搏讓導演作主,看看兩個風格強烈的導演都出來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