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版:http://www.viewmovie.tw/columns/635
卡司的部分無須多說,海報上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的側臉便是票房保證,但
越來越多一人獨秀的情形讓我替她的表演感到惋惜,吸引我走進影院的是——才35歲便因
本片奪得今年柏林影展銀熊獎的米雅韓森露芙(Mia Hansen-Løve),演員出道,轉執導
演筒,第五部長片像詩篇一樣的在哲學思想間穿梭,影片裡第一個時間切塊的一句話——
「音樂是用來被看見的,而不只是被聽見的。」(La musique est faite pour être
vue, pas seulement entendue. )說出了這部影片的隱喻:而未來(法文片名L'avenir
即未來之意)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我們又將會如何看見它?
主角為由伊莎貝雨蓓所飾的Nathalie,中學哲學老師,在丈夫(也是一名哲學老師)出軌
、母親病老、孩子成長離去之間掙扎,偶遇以前得意門生Fabien,在眾多的哲學思想交換
中帶出一個女性知識份子面臨自己孤獨老去的未來樣貌。片中引了眾多哲學家的名言、著
作,包含漢納鄂蘭、齊澤克、盧梭、巴斯卡等等,使這部影片成了一部擁有許多入口和出
口的作品——這些引言就如ㄧ顆顆多面晶體,折射出未來生活的光譜,每一句引言都是一
扇進出的門,從此切入將會得到另一生活的風景。句句尖銳,對應著現實,並將其殘酷地
打破,現實的碎片撒了一地,就算是作為一先知者、愛智者出現的Nathalie也莫可奈何。
知識份子們,面對未來,你感到幸福,感到快樂嗎?
影片中的書、思想,不管是文學的或是哲學的,我認為都不該僅僅被視為建構一個知識份
子宇宙的元素,當然,它讓角色更有說服力,也在這些書名、引句間開了一些思想矛盾的
諷刺小玩笑,但對應著影片標題的「未來」來看,我更將之視為一個對未來永不止息的「
提問」。ㄧ個恆常的追問的過程。法國電影總讓人想起:一個現存的危機伴隨著眾多的哲
學討論,之中或許有愛情,或許沒有。這部片裡眾多的哲學討論便讓我想起侯麥(Eric
Rohmer)的《綠光》(Le Rayon Vert) 和 《慕德家的一夜》(Ma nuit chez Maud),
關於哲學,關於一個無可挽回的夏天,然而這部片子在此之外又開了新的門——關於過去
和未來的參照,關於永恆的流亡。
影片以三段時間切面揭開,影片前兩段,我們已經看出了女主角所有的困頓:遺棄、受傷
、被拒,甚至在幾個鏡頭,看見一個知識份子強悍外表私底下的哭泣,這些痛苦的表現是
過往的鋪陳,卻不是通往未來的能量機制。這些痛苦不帶著我們到達未來,在面向未來的
交岔口,導演安排了一個輕巧的轉折——Nathalie側躺在巴黎一座大公園樹下小寐,風徐
徐吹來,學生的作業飛得到處都是,Nathalie猛然驚醒,追逐這些紙上一個個年輕的提問
。在層層的挫折和悲傷之上,這個轉折近乎是詩意地抹上了一層溫柔,帶著一種命運才能
擁有的慈悲眼光,讓主角追逐——困頓都濃縮在這個顯得有些倉皇的奔跑,善心人士幫忙
撿回了作業,我們畢竟什麼都沒有遺失。在過去和未來之間,遺棄指向孤獨,然而孓然一
身,便重獲自由。
在車上,Nathalie是這麼對Fabien說的:
我覺得我找到了一個完全的自由,這真是太棒了。
Quand j'y pense, j'ai retrouvé ma liberté. Une liberté totale. C'est
extraordinaire.
未來畢竟不是一個終點,在時間的軸線上是無法被畫記的,所有現在以降的都是未來,未
來便是那些未曾到來之物事。因此我特別喜歡Nathalie在片中不斷走路、搭巴士、搭地鐵
、在街上小跑的段落,所有的移動都像是逃離,逃離過去。生命的流動本身即是流亡——
所有的現在都是過去和未來之間的遷徙流亡。影片中多次出現Nathalie面對風景、大海的
鏡頭,那些背影都像是面對生命的追問,我們如何看見未來?未來是以什麼形象被感知?
母親的喪禮上,Nathalie引用巴斯卡的段落,「未來似乎妥協了。」( l’avenir
semble compromis. )未來並不在死亡那刻終止,死亡僅是過去和未來的妥協,也因此影
片一開頭Nathalie全家到海邊旅遊,經過一個墓碑,上頭便是這樣寫的:這位音樂家葬在
這裡,死後只想聽風和海的聲音。和屢屢面對著山和海沉思的Nathalie背影兩相對照,什
麼是生命的妥協?妥協之後的未來,又是什麼?
最後一幕,Nathalie抱著自己的孫女,在房間裡哄著她。未來便是由此重新開始:一個全
新的自由,一個全新的生命。
圖文版:http://www.viewmovie.tw/columns/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