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重複告訴自己不要帶著小說黨的心態去看這部電影。
也不要帶著已經看過、知道故事情節的角度去看。
盡量讓自己是一片空白的進場,好像也有一點效果。
就不打太多防雷了,因為我覺得他好像也快下檔了XD
是說不知道這篇會不會被當作是在護航......可是我不是工讀生QQ
這篇的重點應該是放在角色,我所看到的角色。
所以二刷的心得在最後面XD
先從宋伊人開始談起好了。對我來說,她就是個劇情工具。
可是她有沒有她的意義在?
撇開最後一幕她的告白、心蕊剛好聽到這一點,我覺得還是有一些意義在。
在體育課分組時,她問小綠可不可以跟他同組,小綠說了:
「我的人生沒有太多選擇。」
雖然這是腦補,但是我覺得這句話或多或少已經表達了小綠對於朋友的選擇。
一起塗鴉孔子銅像的不只他們倆,但是最會讓小綠放在心上的,也就只有阿智了。
最後是伊人到醫院探望阿智,但是就像小綠說的,如果真的要感謝,也應該是對阿智,
畢竟阿智傷的更嚴重。
我會覺得以小綠的想法,他在警局也好、受傷也罷,這些跟伊人都沒有關係!
因為是阿智被打趴了,所以他才動手!甚至是不假思索、有什麼就拿什麼。
如果今天倒在地上的是羅傑......或許就不會這麼衝動了。
所以宋伊人就是個不用特別幫她想名字的劇情工具......
只是這個工具讓我們(應該說是我...畢竟是腦補XD)看見了小綠的選擇。
選擇了這一個義氣相挺的朋友,選擇了一個不知道為什麼但就是喜歡她的女孩。
然而這個工具到底有沒有必要嘛......見仁見智就是了。
因為我真的覺得那段被流氓追的情節,很像是要套入一個約定俗成的校園電影公式......
再談歐陽妮妮,也就是蔡心怡。
套句我上一篇講的話,她真的不是我想像中的蔡心怡。
但若放下我想像中的蔡心怡來說,我覺得歐陽妮妮演得有點過於用力,尤在醫院時。
不過她對我來說,也算是一個劇情工具。
她演出了「單純」的高中生對感情的二分法:不是喜歡羅傑就是喜歡小綠。
也演出了在不討厭一個人的情況下,縱使靠腰一下對方,也會很快當作沒事。
像是在醫院的教學、之後還可以拍照,像是推著拋錨車,還跟著阿智淡出螢幕。
如果你真的討厭一個人,或者對某人做的事情反感,這些都不可能有後續發生的情形。
所以蔡心怡雖然覺得阿智很煩,可是她並不討厭他,也才有後面他們在一起的可能。
只是歐陽妮妮的戲份在這整齣電影裡面,既不吃重,卻又好像有她的必要在。
因為有她,我們可以看見阿智好色(?)的一面;
也因為有她,才能看到阿智執著的一面:管妳怎麼對我,我就是樂在其中。
更因為有她,前期就幫我們推進了心蕊對小綠有好感,只是心蕊嘛....想的比較多。
至於這個角色是不是非歐陽妮妮不可?
我沒辦法這樣評估,但我會覺得她因為受限於電影,能夠發揮的有限吧。
然後是林柏宏,蕭柏智。
他就是跟小說的蕭柏智不一樣的個性。
對我來說,電影的阿智就是個中二......
可是好像也不能說是中二,中二感覺有點貶義XDDD
他應該是個天生樂觀的人,所以很多情況下他都笑得出來,管你罰站還是要打手心。
也因為他的樂觀,他才會在前面就跟小綠講了,大不了換一個女生追。(其實我忘記原文
可是也因為他的樂觀,他選擇讓小綠面對的方式,也相對的直接。
不管是直接問小綠是不是在對這段遠距離死撐,還是後面接二連三的打擊。
- 反正再換一個女生追就好啦,補考這麼重要的事情幹嘛不去!!(丟背包
- 媽媽都去世了,在那邊什麼都不說!是在幹什麼!男子漢就乾脆一點啊!!(打
我會覺得,因為樂觀,所以少了對那些痛苦更深一層的體會(只是我覺得
但是!
我相信在阿智的心中想的,除了這些,更有的是:媽的,你還有我這個兄弟啊!
他想直接讓小綠知道,他沒有失去一切,他還有阿智。
陪他衝台北、幫他嗆學長、在咖啡廳外等小綠、再騎車載回家。
可是阿智不能看著小綠意志消沈,更不能看著小綠那種哀莫大於心死的樣子。
只是樂觀的阿智,卻忘了小綠的固執,就跟自己執著在蔡心怡一樣。
放不下的,沒有這麼簡單就放下......。
接著是顏卓靈、李心蕊。
還是回到前一篇我講的,覺得這段感情裡,兩個人都是傷者、輸者。
只是關閔綠傷得更重、輸得更徹底。
說真的,李心蕊到底有沒有錯?我覺得她可能有點享受眾星拱月的感覺。
高中時,有羅傑、有小綠,還有回來分享的學長送她花。
在這之中,她選擇了一個三不五時就調皮搗蛋罰站、考試幾乎不及格的小綠。
就像一個乖乖牌,看到有個人如此的破壞規則,那股潛藏在心中的羨慕。
卻又發現這個不乖的人居然願意遵守與自己的承諾,還真的有在執行!
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
可能李心蕊有喜歡小綠什麼地方,也或許沒有個明確的理由,就只是喜歡!
但是喜歡歸喜歡,那看著對方破壞規則的刺激、以及近在咫尺的相處,
其實是為這份喜歡不斷地加熱,最起碼也保持溫度。
可是到了大學,當距離遠了,也就是心蕊說的未知數時,
當沒有了刺激、少了鄰近的相處,也就沒辦法不斷地加熱、保溫,最後只會冷卻。
一旦冷卻,魔術社是眾星拱月的天然場所,更何況是台上魔術師的助理。
而冷卻的過程,我不認為李心蕊會覺得自己哪裡有錯。
對她來說,就只是個互相有好感的學長;還沒分手前,就只是交個朋友。
只是小綠的突如其來出現,讓他們倆提早去面對這個事實罷了。
我沒辦法說李心蕊到底有沒有錯,但是從心蕊的立場,她可能並不覺得自己有錯。
畢竟,就像簡訊上說的「你不在」。
最後說董子健的關閔綠。
其實我覺得對關閔綠不公平的,並不是他忘了長大,而是他根本沒空長大。
當一個人為了縮短有形的距離而拼命打工時,他沒有多餘的時間了。
小綠不像心蕊,還可以玩社團、還可以補英文;他僅有的是上課打工補眠、兩地來回。
他不是忘了長大,他只是全部心思都在心蕊身上,沒空長大。
畢竟要長大要有契機呀,而那個契機,還必須是發生在自己身上。
而當長大的契機來臨,卻是接二連三、應接不暇......。
更對小綠不公平的,他居然是最先說「對不起」的那個人。
不是說心蕊有錯所以她該說對不起,但是小綠先低頭,不就只是想要挽回這一段感情嗎?
可是挽不回的,無論如何都挽不回......。
我想,對小綠而言,他的生活重心就是一個鼎。
媽媽、阿智、心蕊,這三個人分別代表了其中一足。
心蕊的離開,已經讓這鼎不穩了,這反應在他對於補考的冷淡。
媽媽的逝去,這鼎只剩下一足了,他能怎麼面對?他又該怎麼面對?
這鼎......終究有一天會倒的。
我想,心蕊一封封的簡訊,其實都在小綠的心上畫上一道道的傷痕吧。
我希望我一直在、我盡量做到我一直在,但妳說我不在。
葬禮上多希望的是關心,卻換來一則冰冷的簡訊。
多希望可以一起長大,不只可以一起放學吃飯,但妳連最初的承諾都已經忘了。
其實壓垮的小綠的不是媽媽的離開,應該是那一句「熟悉的感覺」。
因為對小綠來說,一切的熟悉,都已經不熟悉了......。
看了幾篇心得,有些人覺得三個月後才自殺有點奇怪,但我怎麼覺得一點都不......。
這三個月對關閔綠來講,其實很痛苦吧!
應該是放假的時候,卻只能面對空蕩蕩的家;
每當想起媽媽,就又會想到自己怎麼不聽話,早點回家;
可能還想要跟心蕊說說話,可是彼此都只剩下簡訊、甚至沒有聯絡了吧?
想想,最需要安慰的葬禮上,看到的只是冰冷的簡訊,心只會更痛,怎麼敢打電話。
也需要阿智的陪伴,可是小綠呀小綠,要怎麼面對這麼關心自己、在乎自己的兄弟呢?
要怎麼告訴他自己的難過、放不下、以及我好想媽媽、好想心蕊呢?
當被這些思緒反覆折磨三個月後,我反而覺得這樣的結局,並不令人意外啊......
失去媽媽的悔恨、少了心蕊的痛苦,正因為這樣的反覆折磨,最終才讓小綠撐不下去啊!
就像中間小綠要去台北說的:「天堂!」
當天堂已然崩毀、家這個避風港已經消失,他就是汪洋中的孤舟,僅靠阿智的燈火引領。
但這燈火,卻終究敵不過狂濤駭浪,讓他最終滅頂了啊......。
也有些人覺得小綠不會想,都不會早點回去看媽媽。
我只能說每個時間回頭看過去,都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啊。
當被愛情沖昏頭、當整個年輕的腦袋都是愛情時,家人就只是「理所當然」的家人。
反正也不會有什麼事,不會花太多時間在家人身上。
更何況,十幾、二十年來媽媽一直在,誰都不會想到有這麼一天,突然離開的一天。
所以二刷之後,我反而覺得董子健把小綠詮釋得很棒!就是那個年紀會有的樣子。
最後的最後,講講「六弄咖啡館」本身。
其實,還是會覺得電影沒有交代『六弄』本身的含義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可是轉念一想,或許不交代也是一件好事。
可能電影中的這個咖啡館真的就在某巷六弄?
要不然怎麼不要叫「西雅圖咖啡館」就好XD
可能對每個人來說,對於這一字「弄」都有不同的體會,那就該去挖掘屬於自己的六弄。
不免俗還是要談一下口音。
對,口音讓人出戲,也沒錯,口音也可以是演技的一部份。
但是我們小時候,真的身邊的人都是「字正腔圓」嗎?
遇過外省人的小孩,也遇過講話口齒不清的同學,只是這些人在記憶中被淡忘了而已。
只是這齣戲所塑造出來的,不全然是自己想像中的高中生活罷了。
然後白底黑字的轉場看了第二次還是覺得有點奇怪XD
尤其是最後一次出現時,讓情緒斷了點XDD
但好在我的腦補功力很強,這段的情緒還是繼續保留下去了。
但是這次我真的想要推薦還沒看過的人可以找時間看一下。
雖然中間有一點橋段跟時下的校園電影有些類似。
不過會類似,那也是因為這樣比較接近多數人的校園生活吧。
要不然如果按照書本來講,阿智可是個混過的魁武男子XD
我們身邊又有多少好朋友,是有混過的魁武男子漢呢XDD
當然這只是推薦,可能有許多人不喜歡這部電影~
但喜歡與否,真的就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不過我自己覺得書本有個梗沒用到好可惜,就是李艸跟蔡台XDD
純屬個人心得,謝謝大家 <(m_ _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