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消沉中伏藏猛烈生

作者: r123tw (Double I)   2016-08-23 23:19:32
討論電影譯名,時常成為影迷之間茶餘飯後的話題,
不同地區因為其文化脈絡、語言環境及商業手法,在翻譯電影名稱上不盡相同。
向來我最鍾愛臺灣的譯名,但這次更加讚揚香港的發想,
電影《世界から猫が消えたなら》在臺灣譯作《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
在香港譯為《當這地球沒有貓》。
《當這地球沒有貓》很快令人聯想到陳奕迅的歌曲《當這地球沒有花》,
這首千禧年推出的歌曲,當時林夕還未大量書寫關於佛理的歌詞,
《當這地球沒有花》有著一份極深的執著和牽掛,
副歌第一句「當赤道留住雪花、眼淚溶掉細沙,你肯珍惜我嗎?」大抵赤裸地展現了這份貪著的心態。
多年後,《當這地球沒有貓》延續這闋詞,帶出了主角執迷於生死的狀況,
亦承接了經典歌詞的內容,留給觀眾較大的想像空間。
反觀《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似乎顯得太過直接,很容易破題,
讓人認為這即是一部描繪消失與愛惜的電影。
不過無論電影名稱如何,或許都只是一個標籤而已,最緊要還是有血有肉的靈魂。
本片主角無名無姓,但觀眾仍清楚電影中的你我他指的是誰,
試想人生經驗也是如此,稱呼對方的代號之所以可以隨心更改,
皆因我們呼喚的是他的姿態和神情,名字這身外物,忘卻了也無妨。
《世界貓消失了》的主體性和連貫性十分完整,男主角患上了絕症,
使整部電影的基調帶有負面色彩,但又不失一點溫馨片段,
好比女主角年輕時站在世界的盡頭大喊「我要活下去」,
瀑布壯闊洶湧,水勢向下沉,但浮上水面的氤氳不絕,
消沉中伏藏猛烈生命力,一壓抑一激昂,致敬了《春光乍洩》。
男主角身為不折不扣的影痴,魔鬼理當選擇讓電影從他的生命中消失,
再見電影,也再見他和女友及摯友的互動,兩段生活中重要的關係同時煙消雲散。
其實魔鬼是誰,魔鬼是男主角對另一種自己的形象投射,
因為病讓他的意志一瞬間掉入谷底,但是戀生的人性使他仍有活下去的慾望,
所以透過摧毀,親手割破往日美好的記憶,從破壞之中方可獲得重生的能量。
這個重生,指的不是重新經歷生命,而是用從悲痛中淬勵出的養分,好好順其自然地迎接下段生命。
當重要的事物和印象都被剝奪了,心被掏的愈來愈空,大澈大悟後領略到捨得的真諦。
即使女主角再也不認得自己,愛好電影的摯友振振有詞地開始賣書,
但曾經輝煌的過往早已留在心裡,捨得與不捨得,一念之間。
如果我從這世界上消失了,有誰會為我感到悲傷?
這是男主角在臨死前思考的問題,至終也尋獲了解答。
每個人確實都是孤獨的,但你的一舉一動或許默默影響了其他生命,
甚至讓別人從你身上看見存在的意義,所以男主角出生時,他爸爸對他說了一句:謝謝。
本文刊登於:
http://tw.iirischen.com/index.php/2016/08/20/if-cats-disappeared-from-the-world/
作者: wl00553953 (arenasliu)   2016-08-23 23:49:00
當這地球沒有貓 才比較直接破題吧..聽都沒聽過的歌
作者: donkilling (å’šå’š)   2016-08-24 00:52:00
看到小酒館那段時我忍不住驚呼,也太喜歡春光乍洩了XD致敬好幾次
作者: annabelle83 (あんさんAnswer)   2016-08-24 11:03:00
難道這片沒有描繪消失與愛惜嗎…好好珍惜消逝的每一天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