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台灣電影的問題可能是民族性的問題
台灣早期也是一堆台語電影
後來的 「阿嬤的夢中情人」也有提到
台語片會沒落
有一說是政府打壓
不過我現在比較傾向是自己做爛的
就跟蛋塔效應一樣
某種類型成功了 就一窩瘋搶拍 拍到爛 再加上一堆置入
台灣自己做爛了以後 後來才會移到香港去拍
你說那時有好萊屋嗎
現在校園劇成功 也是一堆搶拍
不過我還是滿樂觀的
有了好萊屋競爭
大家的觀影水準提高了
那你要拍國片你就要真心實意的提高品質
這種對國外開放反而把那種搶拍騙錢台灣片淘汰掉
政府輔導金才是拖慢淘汰的速度的兇手
所以他是一種循環
只是這種循環是數十年的
不容易短期看出來
從海角七號開始正向循環起來
你拍好片 不跟風 弄好行銷 就有機會賺錢
政府打房 資金無法從房市賺錢 只好投資文化產業
你說台灣像韓國那樣問題就解決了嗎
我覺得就算是限制洋片
台灣還是會有一堆跟風的爛電影
而要解決爛電影的方式 恰恰是開放競爭
為什麼豬式電影可以有票房
不就是因為長輩們沒看過好電影嗎
假如台語電影時代就開放國外電影用台語配音
那看過好電影的長輩們還會對豬式電影捧場嗎
劇本也是一樣 重視劇本 獲得正向回報
於是大家開始正視劇本的重要性
不重視劇本就死 慢慢會找到方向
雖然慢 但看得出來 台灣電影還是在往正向循環
豬式電影也只有過年才有票房
就差一部好的台語賀歲片來淘汰豬式電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