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圖網誌版:
http://movietalk0518.blogspot.tw/2016/10/blog-post.html
○ 流暢的80/20法則電影:
整體來說,屍速列車是部出色的商業電影。
根據我自己不負責任的觀察,台灣電影市場裡,
成功的商業電影通常是典型80/20律模式:
80指的是視覺刺激/趣味性在電影中所構成的百分比,
而另外的20則是深度或反思議題在故事結構中的比例。
更進一步地說,對台灣大多數的觀影者來說,
進電影院的目的仍是尋求放鬆消遣與自我娛樂的過程,
但同時,卻也不甘只是當個螢光幕前純粹放空的沙發
馬鈴薯,希望能在影格切換的轉瞬間,
獲得些許心靈/精神上的嚴肅意義(想想台灣消費者還真麻煩/精明)。
對此,今年原本市場中最佳實例是「美國隊長3」,
於今又多了一,其名為「屍速列車」。
○ 人性/媒體/政府的自省:
作為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導演在基本功上做足了功課:
起承轉合完整沒有語焉不詳的敘事、活屍世界設定的吸睛性、
運鏡剪輯上的緊湊/刺激感、老梗狗血但又刺心的終局結尾。
但如前所述,最畫龍點睛,讓屍速世界有了關影重心的,
反而是導演藉由這個故事,所展露出對於人世的各種提問:
在性命垂危之際,我們該否仍維繫自身對世界的良善,
還是大難臨頭各自飛的自私?
那些在媒體上的政府官方資訊,是真實的反映,
又或只是維護自身利益/避免統治權崩壞的偽飾?
一個高位者的性命,是否該比一個遊民,還來得尊貴有價?
於是,這些篇幅不多卻散見各處的人事反思,
讓它有了一道嗆烈的後勁及餘韻。
○ 惡與善間隙裡的各種可能:
就個人而言,我還滿喜歡導演安排的結局:不管從惡或擇善,人終究難逃生死。
或許他想闡述的是,在這些善惡好壞之間的,思考判斷與何以抉擇,
才是生而為人,最困難但也最有魅力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