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為妳說的謊 The Light Between Oceans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6-10-11 12:59:37
光看海報有阿麗夏與法鯊,就算是為了半張海報的任何一人我都一定會來看。不過很驚訝,居然在我看之前版上已出現了好幾篇 [好雷] 與 [負雷] ,是什麼造成這樣的兩極評價呢?
自己看完後,我也是感覺到幾個容易令人皺眉頭的重點,皺眉頭可能是一眼看去萌生反感的開始,但也未必不能換個角度看就是了。
http://imgur.com/b6AJYOY
Isabel 的惡魔囈語
一是 Alicia Vikander 詮釋的女主角 Isabel,本片的一切衝突罪咎可以說都起源於她,而她居然是女主角、而且男主角努力護著她幫她收拾爛攤子、電影視角也偏重描繪她聲嘶力竭的悲苦,卻沒有著重描繪她所應受到的懲罰,一種不負責任卻楚楚可憐的「加害者自居被害者」形象油然而生,令人反感。
當然,在本片的一次大戰後 1920s 背景下,整個小鎮社會都有創傷,Isabel 來到燈塔期待夢想生活不得後,更是身體創傷的二度流產與心理創傷的暴風雨夜雙面夾擊,成為「歇斯底里的女人」。當然我們知道「女人=歇斯底里」一直都是父權的話術,難道男人就沒歇斯底里的時候嗎?不過談到孩子、尤其是孩子的病痛死亡或流產,這種事情恐怕生理上全程經驗而撕心裂肺的女性,要維持理性冷靜的困難度是千百倍於一旁呵護的男性。「歇斯底里」當然是個值得化解的問題,但其來有自,是生理的更是社會的。
看看本片慈愛的父親,儘管再慈愛,婚禮上的短短致詞很快就導向「不久就會有窩小孩了」然後大家有默契地呵呵笑。連我們 2016 年這當口適婚女性被問到「何時找人嫁」與「何時生小孩」甚至「再生兩個吧」都背負極大壓力,何況是將近一百年前的澳洲小鎮社會呢?在這時空環境與他們的小鎮老師家庭階級處境下,要期待二十出頭的 Isabel 有獨立自主的愛情觀與明心見性的道德觀,並不容易,小鎮世世代代人人都是找到好男人、風光辦婚禮、一起勤儉持家、生一窩小孩、帶著小孩出入社交上教堂,這公式牢不可破的。
http://imgur.com/UdMeGva
本片 Isabel 最令人驚懼的一場戲、也是 Alicia 演技最複雜強烈的一場戲,我認為是她提出「為了寶寶好,別讓她被送去黑暗的孤兒院,讓她留下來」這段。此時 Isabel 的言語在情在理超越世俗教條,畢竟如果孩子真無親無故,下場很可能是流落孤兒院受到嚴苛的管訓壓抑,還不如跟著我們有家有愛有大自然更有獨立心靈?而事實證明他們兩人的愛把 Lucy 給帶得健康獨立又靈活,以本片遠遠超出一般劇情片對孩子的極細膩生活刻劃來看,我們怎能不慶幸 Lucy 落在這兩人手上?當然前提是假設她早已沒有了親人。
http://imgur.com/Qx0ajRm
私心與仁心,一把豪賭
這一點,是要賭一把的,如果把她交送當局後發現她沒親人了,此生很可能將一路悲慘;如果把她留下來後發現她其實有親人,這罪咎與未來的認同衝突將如影隨形。賭,絕非正道,絕非身在兩片大海中間的燈塔所當為;而此時 Isabel 嘴上仁慈考慮周到,面容卻散發私心佔有不惜鋌而走險的魔鬼氣質,仁慈與私心居然可以二合為一,實在令我敬佩 Alicia 在此的演出。
http://imgur.com/OePYPpc
若沒有那在情在理的分析與仁心,燈塔湯姆是絕不會鬆口失守的。畢竟資訊不足,只能先賭下去,但也一定會為賭錯留下一條彌補的後路,那就是貓頭鷹鈴鐺。正如湯姆演講的自剖,從戰場回來他是要「當個燈塔照亮所有需要的人」,從身邊做起當然先照亮妻子,發現了孩子的生母後也努力擠出空間來給她一點光芒。而妻子呢?留下孩子是仁心也是私心,當真相大白知道偏離正道後,兩心衝突再難走回正道,身為燈塔的湯姆要照亮的未必是妻子渴求的幸福圖像,而是將她一步步帶回正道上,才能無愧己心以終老。
無可否認, Isabel 的行為、身段、面容,在本片都有流露「惡」的面貌,但這部講述創傷後社會的電影,顯然並不把「惡」當成要無情掃除的洪水猛獸,而努力體察「惡」背後的緣起、苦衷與脆弱。該制裁的還是要制裁,但更重要的是化解與療癒,也就是如燈塔般堅守正道屹立不搖,給人在迷茫大海中指點方向。
http://imgur.com/oRJLAQG
唯美景觀,以時間換取空間
同樣可能令人皺眉的,還有這片的敘事方式,相當重視風景、重視生活笑語、重視點點滴滴,使得這片的劇情進展不夠緊湊,時常停頓下來,有很多場戲都只是賣漂亮賣溫馨卻對劇情毫無幫助,使得這種敘事風格拖泥帶水而毫不洗練。反而要到鋪陳劇情的時候,就讓劇情演進得短暫而急促,譬如德國夫妻線,明明也有一樣沈重的戰爭後創傷與療癒,但短短幾個鏡頭把背景說完概念講完就了事,許多觀眾連德國丈夫的臉都還沒記清楚呢。
我其實也覺得這片的速度分配很不均勻,拍無關劇情的生活拍得好徐緩、一步步拍線索出來鋪陳衝突的劇情卻又拍好快,負面地來說一邊是「冗長」一邊是「零碎」... 但每次一看到燈塔的遠景配上海浪時,我的不滿就煙消雲散了。也許這算是「以時間換取空間」?全片著重的都是這個燈塔、這個遼闊的景觀、這個孤絕的小島、這個小島上如世外桃源的鳥語花香與聰明小孩,大半片長都砸在這裡,不停地在我們心底加深「燈塔」的意象,就算概念上我們早在湯姆第一次講 "Janus"典故時就了解這意象,但電影還要我們一次次加重感受。
http://imgur.com/OZQiI3H
觀眾們也許不會那麼反感的小朋友戲份,其實也是一樣。小朋友認同了假父母過著快樂生活,這個概念很早就建立起來了不需多談,但電影就是要多談,就是要連續請好幾個不同寶寶演員連續演出成長,又是家家酒又是玩小貓又是寄居蟹琳琅滿目,都可以說是賣萌賣溫馨的「唯美」鏡頭,說難聽點是要等著催觀眾熱淚的。但拍得越多不但情緒越厚,孩子的自然獨立身段也越立體,就算是賺人熱淚又如何?何況拍這麼多獨立孩子的身段在最後終於得到了有力的回報:與真外公騎馬,三言兩語腦筋一轉,迅速建立雙重認同,用純真的童心解決了本片大人糾結來去都過不了的關。
http://imgur.com/GsxJESD
電影最後,我認為都是圓滿,也都是正道。女孩擁抱了真母親,也懷著對假父母的感恩;真母親伸出了善意之手,願意原諒並成全,事雖未成也是種圓滿;假父母出了獄一起終老,臨死雖未見女兒但圓滿了人生的正直,帶著信心與愛心寫下遺書;女兒長大成人不忘這段緣份回來,這段重逢說的台詞是稍多稍直白了點,不過無傷大雅。這樣的電影,我還能有什麼不滿的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51IR_BFGyc
短短兩週,台灣的院線已經上了三部「孩子情結」的電影,從 19/20世紀之交的《愛是永恆》到 20 世紀上半葉的《為妳說的謊》再到 21 世紀的《列車上的女孩》,不分時代人人都好想要小孩,而且為了小孩或折磨別人或折磨自己!多片對照,也許我們對這些「歇斯底里」的女性處境能有更多體諒與理解吧?
作者: blairrajarm (blair)   2016-10-12 01:11:00
作者: hhwang (雪野)   2016-10-12 03:44:00
父權不只是把女性和歇斯底里劃等號,而是把女性和生小孩劃上等號,但女性主義要解放的就是這種「天職」「應當如此」,讓不論男女都可以自在做自己,歇斯底里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一再強調幸福等於有小孩, 好像我們還受不夠這種價值觀的荼毒似的
作者: Anail (南雅)   2016-10-12 20:29:00
也許就要我們看見這種執念有多麼無益吧越來越多人解開生涯的結婚迷信 現在輪到深思生子迷信了母性很可畏 各種方面的。過了一百年我們應該看清楚本心再去處理下一代...但 求證沒親人的話不能再去領養嗎
作者: mwptt (mwptt)   2016-10-12 21:31:00
男主角有提議領養但女主角說他們在小島沒有足夠的醫療教育跟教堂不容易讓他們領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