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好雷] 《你的名字/君の名は。》個人雜感

作者: tony97715 (要說什麼)   2016-11-08 23:52:00
感謝ckps版友的回應。首先我要致歉,這部分我確實寫得不好。
當時我已寫到腸枯思竭,已有「快結束一切讓我解脫吧!」的念頭,結果導致論述不清
,特此我再多補寫力求完備。
先說結論:我的看法與你一致。
瀧(跟三葉)在「劇情上」當然不是為了「確認自身存在」才去找尋。
是為了找到彼此、傳達自己的心意。
說實話也是「劇情所需」。(你不演尋找彼此大家還會被感動嗎?劇情要怎麼掰下去?
不演「追尋」那還是新海誠嗎?)(當然還是會有人沒打到點完全不感動啦!見仁見智)
我十分認同你所說的「尋覓本身就是生存意義,他生存的意義是為了找到緣結在一起的
對方」。正好符合本人原文寫的新海誠的「主題意識」,c大能夠兩三句話就講重點說清,
本人甘拜下風,確實是本身能力不足、技不如人,該當閉關多苦練。
不過既然提到了哲學解釋,就不得不重申哲學的三大終極問題: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往哪裡去?」
《你的名字》有闡發這三個問題嗎?表面也許看不出來,但可以讓人「再詮釋」。
原文先提莊子,是因為看故事時讓我直覺聯想到「莊周夢蝶」。(註1)莊子帶給後人的
啟發為「如何確知我們所處的世界是真實的?」這跟瀧與三葉第一次醒來後的狀況不謀
而何。當兩人在對方的身體裡所經歷的一切,實際上就等同於兩人在自問「我(現在的
身體)是『誰』?我是否在『夢』中?我現在的『經歷/親身體驗』是『真實存在』的
嗎?」但是故事本身跟莊子哲學並無太大聯繫,新海誠也沒要深究「如何確知我們所處
的世界是真實的」,故原文省略不談。(而原文提到另兩部作品,其導演今敏跟押井守
就十分喜歡探討這個母題,順便推薦給版友。)
而之後畫面帶到瀧在三葉的筆記本上所寫的「現有狀況已知的整理」:三葉的家族關係、
朋友的資料、家的地理位置,甚至是抱怨「この人生は何なんだ?(這到底是怎樣的人生
啊?)」……等等,正是符應「我從哪裡來?」;當兩人明白「進入他人身體」後所處的
狀況是「現實實際發生」的,他們共同面臨的是「如何在對方的生活『和諧共處』」——
再次回到回歸到「我是誰?」、「我該呈現怎樣的樣貌才是『我』(才會像對方)」。在
此也可以擴大解釋成「近程階段」的「我要往哪裡去?」。
個人認為闡述比較多的,反而是宮水奶奶一語道破「你正在作夢吧?」之後的故事走向。
換言之,「中程階段」的「我要往哪裡去?」是瀧發現交換靈魂的狀況不再發生後,他畫
出糸守町的樣貌和那些歷歷在目的風物,查詢資料推理糸守所在之處,前往飛驒市想要探
訪、確認那些他親眼所見、一一走過的人事物是否真實存在,內心也極其渴望三葉是真人
,想要親自傳達自己的心意。講到此,大家便能輕易推知「遠程階段」,那就是瀧得知糸
守被隕石毀滅真相,手機日記消失以及自己開始遺忘名字。這之後的種種,不正是故事主
角碰到挫折後該思考「何去何從」——即「我要往哪裡去?」。
那麼,回過頭來看使人產生論述不清的原文:
因此「名字」變成一種「確認存在的證明」,是彼此能夠「確信」靈魂未被「抹消」的憑
依。(說得白話一點就是「我確實沒瘋,對方是真實存在的人!」)
在此擴寫說明:
「名字」變成一種「確認存在的證明」,我若不記得「名字」,那麼記憶將會消失。
記憶消失,對「我」而言,「我記憶中的對方」(旁人無從知曉)就沒有了「形體」、
沒有了「曾經存在的依據」,沒有「記憶/依據」,要如何證明「他是真實人物」以及
「我(變成他)的經歷一切為真」呢?
所以故事題目命名為「你的名字」,直接告訴觀眾「名字」是重大線索,隨著劇情發展也
不斷暗示「名字」是被視作「存在證明」之物事。因此瀧啟程去找三葉,得知災變後更跑
去圖書館查資料確認其存在。(說得白話一點就是「我確實沒瘋,對方是真實存在的人!」
)但轉念一想:「為什麼我來到這裡?」、「跟我靈魂交換的她是什麼名字?」,由於不
明原因開始記憶不清(註2),內心動搖——「我要往哪裡去?」
而我經歷了靈魂互換的事件,我在「交換的當下」仍是原本的「我」,並沒有因為進入他
人的身體產生異變(「交流」、「互補」是有的,然「本質」不變),所以我的靈魂未因
怪奇現象被「抹消」、「取代」。(因為新海誠要說的是青春物語而非怪談。)然而對方
的「存在」為真嗎?他/她該不會「根本」不存在於世?或是曾經存在卻消失了?我要怎
麼「相信」他/她存在?——唯一的憑依是「我記憶中的那個名字」。
由此可推論出「名字=靈魂=存在」——是了,只要我記得名字,那就是他/她的存在證
明了。我能夠確信他/她未被世界「抹消」(如其他評論所言之「世界修正力」使手機日
記消失),因為我一直以來心繫著他/她,經歷的所有記得一清二楚,他/她的存在不會
從我的腦海中我的記憶裡被抹消,因為我會一直念著他/她的名字,因為我相信「言葉」
具有力量:「只要我記得你,你就是真的!」
是故,我的生存意義就是為了要追尋那個身影,找到他/她,那個曾與我一同分享人生的
「半身」。
在此回歸c大提出的「生存意義」,換言之即原文開頭所提的「存在價值」,兩人「追尋」
背後的哲學涵義為何?
究其根本實為「自我實現」——能夠「完整我的生命」的「誰(だれ)/什麼(なに)」。
簡單來說,新海誠自始至終都在寫描寫一種人物原型:
我如果不去追尋「那人」,那我的生活/生存沒有意義/價值,當我實行「追尋」的行動,
我整個人才彷彿「活了過來」——我的存在才有了意義。
我若沒有找尋他/她,我的生命將不會完整,我也無法「成為我這個人」。換言之,意即
「無法實現人生終極目的」,個人的價值意義不能彰顯——「我是誰?」之人生探求。
當然,瀧是為了找到「緣結」命定的另一半三葉才行動的,試問:若不是三葉,瀧會衝嗎?
抑或,若非遇到瀧,三葉會義無反顧衝到東京,在茫茫人海試圖找到瀧的身影嗎?
因此兩人的舉動在劇情所需,皆為明示觀眾他倆對彼此的心意已不言而喻,只有為了喜歡/
心愛的人,我才會如此義無反顧——戀愛劇的典型公式。
然而當我們要以哲學、心理學來解釋時,新海誠的故事在「追尋」的母題下,故事人物的
「追尋」變成了他/她人生的終極目的——表面上並非「確認自身存在」去找尋,而是在
本質上透過「找尋」才彰顯了人物的存在價值。而「追尋」過後的「結果」,反而都不是
新海誠所要傳達的重點。(故《秒速五厘米》被視為其最虐心之作)
因此,在《你的名字》這個顯而易見是「傾向圓滿」的結局,讓粉絲(或長期關注日本動
畫族群)對其褒貶不一,卻是容易擄獲一般大眾、大獲好評的商業考量。更現實的考量是
,藉由Happy Ending來傳遞電影核心概念:及時修補人生重大的缺憾——對愛情可能逝去
的挽救、對親情疏離的和解嘗試、對災變意外發生後的自我諒解及寬慰。尤其後者,讓日
本在地居民至少能透過不同的形式去紓緩現實的痛苦,以「成功解救小鎮」來移情稍稍撫
慰難以抹滅的傷疤。
電影的哲學思考其實在許多作品皆有涵蘊,只是剛好在寫《你的名字》時有感而發,才形
成「如此樣貌」。說實話,我對於原文要不要貼來電影版猶豫許久,對我而言,我會想貼
過來電影版的文章通常是「影評」或著重在「感想」,而原文姑且稱之為「雜感」的文章,
我並沒有在個人的「感想」多有著墨(說它好在哪、棒在哪、讓我感動在哪),反倒多數
是在對電影的種種設定作「個人解釋」(為了想說而說)。想說既然寫了就貼貼當賺p幣,
會受質疑也是應然的,本人虛心接受指教,所以再次感謝ckps版大,讓我這次著實賺到了
不少p幣,多謝指教!m(__ __)m (太久沒直接在批踢踢打字,好累啊……囧)
(註1)莊子此寓言提出的哲學反思是要人別有「分別心」,意即將所謂的「物我」、「
生死」、「虛實」這些概念「打破」,「消除」兩者之間的「界線」,人們將會得到逍遙
自適的快樂。換句話說,莊子認為萬物皆平等、是沒有差別的,人不該自視甚高,覺得比
其他物種優越;也不必把死亡看得太嚴重,由於「生」跟「死」本就是一體兩面,兩者本
質相同,用同樣的「眼光」去「看待」,那也就無所謂孰輕孰重了。那麼這跟《你的名字》
有關係嗎?老實說關連不大,故原文省略不談。然而有趣的是,「消除界線」的概念確實
在電影中有些許關連,如黃昏的稱呼「逢魔之時」、神體所在地的地緣隱喻,提供思考。
(註2)個人認為是「逢魔之時」的影響,有興趣請參照原文。
作者: gogen (gogen)   2016-11-08 23:56:00
認真
作者: hi5705 (CSW)   2016-11-09 00:10:00
作者: saiga12416 (碎牙)   2016-11-09 00:32:00
樓下過譽
作者: miaostitch (Chelsea)   2016-11-09 00:38:00
過癒
作者: Amontillako (俺は怒ったぞ!フリーザ!)   2016-11-09 00:56:00
金角銀角: 你的名字?
作者: angelliao37   2016-11-09 01:06:00
作者: yalamina (落葉隨風)   2016-11-09 01:43:00
你寫的真好,喜歡你寫的 Happy Ending 所傳遞的意思
作者: Aurora1019 (北極光下的天秤)   2016-11-09 02:13:00
作者: davy012345 (俺を誰だと思ってやがる!)   2016-11-09 02:30:00
作者: Amontillako (俺は怒ったぞ!フリーザ!)   2016-11-09 02:33:00
作者: jo611 (joseph)   2016-11-09 13:26:00
作者: eyb602 (幻忽飄隱)   2016-11-09 20:00:00
推心得
作者: ffaarr (遠)   2016-11-10 10:25:00
推,這些思考讓這作品更有意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