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的初稿早在1986年就與小野一同完成,可見至少從構思直到上映,至少醞釀五年以上
的時間。另外一提,本片的靈感來源來自於1961年16歲青年茅武在牯嶺街犯下的兇案(導
演與凶手同屆不同班)。
小四(張震)從片場擅自取走一個大手電筒,光線代表著希望、亦猶如對外在世界的探索,
晃蕩的光線不單純是惡搞「泡Miss、打Kiss」的同學,而是想照亮漫無邊際的荒蕪與黑暗
—存在於片場旁的學校。在台灣只問成績的學校教育,初二初三的慘綠少年,只能由下往
上仰望師長、服膺體制;在片場卻是隱身在高處向下俯視,任憑想像力馳騁。電影在甫開
場不久,就透過小貓王之口,對著想威脅配合作弊、鬧事的滑頭揭示其摯友小四的性格:
「不要看他是好學生,你要跟他搞他跟你玩真的。」。某種程度來說,這對後來小四的轉
變和不可預測性,埋下了伏筆。
小四文靜的外表下、毋寧有顆燥熱的心。電影的一個道德抉擇的場景教人難忘(我想起了
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雜貨舖老闆曾對小四與父親出言不遜,小四本拿著塊磚
頭想尋仇,殊不知喝得醉醺醺的雜貨老闆掉進水溝,小四又飛奔而去將他救起。「是神?
是魔?」就在一念之間,小四的尋仇像是思考後下的決定,反倒是以德報怨的救人義舉,
看起來像是衝動後的自然反射。這一場戲,我覺得形塑性格複雜性至為關鍵,假若老闆沒
有落水,小四不過就是一個準備摸黑攻擊的憤怒屁孩,但陰錯陽差下,卻成了不計私怨的
熱血少年,更印證了人的不可預測性,將觀眾也概括進來這道德的選擇題—「是你的話,
會怎麼做?」
電影最後的高潮戲,小四對著小明悲憤交集地說:
「小明,你所有的事我都知道,可是我都不在乎啊!因為我知道,只有我能幫你。我是你
現在唯一的希望了。這就是為什麼你還忘不了 Honey。因為現在,我就是 Honey。」
小明對小四說:
「你的意思是,你要幫助我來改變我是不是?你怎麼跟別人一樣啊?我看錯你了。你跟那
些人一樣,對我好就是要跟我交換我對你的感情。這樣你就安全了是不是?你太自私了。
要改變我?我就跟這個世界一樣,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
小明的話說來鏗鏘有力又具記憶點,連電影宣傳都節錄其中台詞,但如果單就小明說的話
字面脈絡來解讀,小四被形容得像是帶有顛覆與改變他人的企圖心,但魔鬼藏在細節裡,
我認為小四的話才是關鍵,話語所傳達的訊息隱隱透露出是希望「一切事情沒有改變的、
回到原樣都無妨」,甚至寧可當初不要認識小明、希望小明回到和Honey好好在一起時的
樣子!
人與人間的分合與悲歡變幻莫測,小四顯然已經迷失自己所站立的方位和座標—他希望父
親不要變,第一次從訓導處接他回來,父親要他學著不要為了沒做過的事情而道歉,他內
心想必是為如此有原則的父親而感到自豪(還被妻子嘲弄:人家去學校是大事化小、你去
學校是反被記過。)。然而,去過警備總部的父親變了,變得畏怯,第二次從訓導處一起
回家時,還需要靠兒子安慰:「被退學就算了,會考回日間部。」。小公園幫的昔日老大
Honey變了,從一個有情懷、可以景仰的人成了車下亡魂。小馬變了,從對方口中唯一的
朋友成了搶自己女友的人;不變的剩下可以典當的手錶、拍一下才會發出聲音的收音機。
表面上是以男性為主體的電影,但電影的男性無一不受女性所影響情感、牽動著行為,這
片中有這麼多教觀眾印象深刻的男性/男孩角色,有醫生、有學生,但光是小翠跟小明
便足以攪亂一池春水,所以事實上隱性的主體是女性,沒有小翠跟小明的存在,這部電影
是無法成立的。
故事的結尾,收在小四母親在屋外悵然地拿起、看著建中制服,收音機傳來金榜題名的唱
名聲,反諷的意味十足。平心而論,如果收在小貓王想要轉交描述貓王回信的錄音帶給獄
中的小四,其相濡以沫的情誼,我覺得得更為動人。(被順手丟掉的錄音帶就像逝去的、
無人聞問的青春。)。
小貓王在片中是最討人喜歡的角色應該是毫無異議的,除了會唱熱門的西洋金曲、有義氣
、常常語不驚人死不休講出跟他萌萌模樣反差的話,更重要的一點是—
至始至終,小貓王是沒有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