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ferment (下雨的側臉)
2016-11-20 02:51:34圖文版:http://movietalk0518.blogspot.tw/
再好再貴的視覺效果都拯救不了故事無味的電影,
反之,一部敘事緊湊妙趣橫生的電影,
連場景更換都不需要便能輕易擄掠觀眾的心。
「完美陌生人」便是這種本質派電影的最佳範例。
● 坦承不是天堂,卻是地獄
作為一部以愛情/婚姻議題為主軸的電影,
「完美陌生人」第一個趣味之處,便是討論「愛情的陰暗面」,
而不是一般歌頌真愛無敵的樣版故事。
一如電影中不時浮掠的月蝕畫面,隱喻著任何光明之後,
或然都潛伏著雙眼無法觸及的暗面。
而關於婚姻關於感情關於友誼豈不如是,那些甜蜜永恆的
情感形式往往是偶像/愛情電影中的虛構式,
而在現世中真正能讓關係維繫質地則是欺瞞與謊言。
支撐電影敘事前進的設定便是象徵完全坦承的:
「手機簡訊的公開」,三對夫婦與單身漢七人主角在一場飯局中,
各自對彼此朗讀展示自己手機內的簡訊/郵件/相片。
但有趣的是,隨著隱私的逐漸透明,
七人之間的夫妻、友人關係竟也漸次地崩解離析。
原來大多數的我們把坦承當作情感關係中的信仰,
像是那句俗套的:「在愛裡我們不需要任何的秘密」,
但當一切真相浮上檯面水落石出後,等待著我們的
竟不是天堂,而是地獄。
於是編導說了一個脫離俗套的黑色愛情故事:
誠實怎麼會能維繫得了婚姻人際,巧言令色的謊言與欺瞞才會。
聽來風涼卻又中肯,誠實又刺耳。
● 反思的重量
電影的第二個趣味性來自於討論議題的多元性/厚度,
即便敘事形式單純,但卻在七人的對話裡呈現出
各種家庭/人際中,每個人所需面對的價值議題:
我可以愛你但我不一定能愛你的家人;
我渴望擁有家庭但不一定想擁有小孩;
我與你結婚但我也會再愛上別人;
我喜歡的不一定只是異性也有同性。
彼此忠誠的程度/兒女的教養/家人關愛的範圍/感情認同的流動
等各種價值的爭辯、判斷、選擇、掙扎、為難,
都在90分鐘的劇本裡被肌理豐富地呈現,讓電影不單只是殺時間的娛樂,
並也呈現出某種反思的重量。
另外,再值得一提的是,中後幾段插入的BGM雖然編曲簡單,
是連和弦都沒配上的幾個單音旋律,但卻簡潔寂寥地恰到好處,
將場景中眾人大吵後無語相對的寂寥烘托得更為完整,
讓人相當地喜歡。
2016年裡沒看過幾部會想重看二次的電影,
但「完美陌生人」的編導不靠任何視覺特效,
只靠一張餐桌上7個演員的對話,只用了一只客廳景,
便說成了一部沒有頓點一氣呵成的電影,讓人留戀,
也再次體悟:電影的本質仍是故事,不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