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eathsong (源明園比甲子園恐怖)》之銘言:
: 金馬獎官網:
: 影片語言及工作人員比例:所有報名影片須符合以下其中一項之條件
: 1.片中二分之一以上對白須為華語(華人地區所使用之主要語言或方言,但不包括配音),
: 影片若無對白則須符合第二項條件。
: 2.影片工作人員中,導演皆須為華人。其他主創工作人員半數以上須為華人。「主創工作人
: 員」之範圍以下列十四個獎項計算,每個項目僅計算一位,包括:男主角、女主角、男配
: 角、女配角、原著劇本(或改編劇本)、攝影、視覺效果、美術設計、造型設計、動作設
: 計、剪輯、原創電影音樂、原創電影歌曲以及音效。
: 中港台三地比較單純 看國籍就能判斷資格
: 但後來有多了星馬緬等東南亞國家華人一起加入競賽感覺就有點複雜了
: 他們很多都是當地國籍吧 要怎麼判斷他們有沒有符合華人資格?
: 剛剛在八卦版有人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
: 中國東三省的朝鮮族算是符合華人條件有金馬獎資格
: 那在韓國本土朝鮮族 到底算不算
: 像東南亞一樣不同國籍但符合資格的"華人"?
: 有沒有人知道更詳細的競賽規定呢?
馬來西亞跟新加坡那票人之所以能被視為華人
是因為從廣東、福建、海南島移民出去的漢人居多
自然被視為華人
但現實是華人定義太寬鬆了
福建、廣東、海南島還有一大票少數民族
只要有人移民到馬來西亞
大概也會被視為華人/中國人/chinese的一員
可是,我想我們應該要認知的是
無論是明朝或清朝,甚至是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任何主權政府都未曾統治過馬來西亞、新加坡
但我們金馬獎就是放了這批人進來參與
梁啟超發明中華民族之後
這個詞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
至少容納了56族
中國境內56族都能參加金馬獎,這是肯定的
而理論上這56族不管移民到哪
都有很高的機率被當作華人/中國人/chinese
想要否認的話
十之八九也會被某些族群、團體痛罵數典忘祖、X獨之類的
但隨便去wiki查一下
會發現這中華民族根本是災難性的定義
括號是在中國以外地區也找得到
朝鮮族(朝鮮半島、日本)
俄羅斯族
達斡爾族(俄羅斯)
哈薩克族
京族(越南)
苗族(越南、寮國)
傣族(泰國)
塔吉克族(塔吉克在中亞)
回族(分布在哈薩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
塔塔爾族(即韃靼人,克里米亞半島也有為數不少的韃靼人)
柯爾克孜族(也譯作吉爾吉斯族)
佤族(緬甸、泰國)
拉祜族(緬甸、泰國、寮國、越南)
由於56個民族實在太多
我實在懶得查完全部的少數民族的所在地
但光是上面列出的部分就已經涵蓋俄羅斯東部、中亞、東北亞、中印半島.....
依照現行金馬獎寬鬆到不行的華人資格
中國或台灣政府沒統治過的地方,都能讓華人參賽了
上面這票曾經當過中國附庸、藩屬國的,甚至有的根本沒被中國統治過,
又何嘗不行參賽?
而且我還沒提到過去兩百年移民歐洲、美洲、非洲、
甚至跑去其他殖民地當苦力、乃至定居混血的華人......
與其在那裏討論什麼唱反調的酸民不要眼光狹隘,要讓好片進來良性競爭
或是金馬獎已經跟台北電影節目的有分工情況的發生,不用再討論
或香港、中國的電影獎都是喬出來的,不如台灣評審公正
或是拿一堆中港評論自慰我國電影獎的進步性
再不然就吐槽台灣電影市場小、國片低迷爛片多,拿來競賽太羞恥,無助進步
或是說要向歐洲三大影展看齊,海納百川,提高金馬獎的視野、地位與能見度
甚至是拖出一堆功成名就、國籍跟台灣八竿子打不著,只是中文挺溜的導演、攝影師
就為了說明規定不可改動、廢除
這些看似進步的言論,其實都是轉移話題、模糊焦點
根本是保守派為了掩飾心中的真實想法,創造出來的
不如誠實地說出用「華人」當成參賽資格標準根本是不合時宜的行為
儘管金馬獎入圍標準經過幾十年的討論、抗爭、妥協和磨合
有越來越寬鬆的認定
但這只是給某些人使用的精神安慰劑
為了滿足少部分人對於中華民族的幻想而已
為了定義華人範圍
把台灣、香港、澳門和中國都納進去也就算了
結果又用漢人沙文主義
把馬來西亞跟新加坡也納入
那哈薩克、吉爾吉斯、越南、泰國、寮國、蒙古國、韓國.......
不就中國境內人數少被看扁,只要沒有一個主流媒體出來幫忙喊聲,
周遭國家就不能加入?
金馬獎如果真的有這票負責抬轎的電影人、演藝圈人士
所說的前瞻性、進步性、多元性
那就應該正視自己規則的荒謬性
大方承認現行規定是錯誤的
不管是用國土邊界、語言分野、民族異同、或是某種自我標竿的價值觀
甚至是為了光明正大的建立台灣本國的電影工業
來改變這條參賽規定皆可
拿再多得獎的知名電影、知名導演、知名工作人員和演員的成就說嘴
都無濟於事
因為事實擺在眼前
華人參賽就是個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