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to put it back a little bit together"未必是件壞事;
也許,"proud to be an american" 也未必是件壞事。
必須承認,看過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後,看戰爭片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比較感,怎麼看都覺得球團大亨 Noam 就會想拍成這樣 XD
http://imgur.com/pih4OBm
看《鋼鐵英雄》預告時,就有強烈的感覺,這又是一部療癒美國人心的電影了。一個聖潔的孩子、成長於美國大地的麥稈間、信仰虔誠堅守原則、不畏千夫所指、有美女看見他的光芒(還要寬衣解帶)、然後就是充滿慢動作的史詩級戰鬥場面、在人間地獄只喃喃自語「神呀保佑我再救一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2-1hz1juBI
不過看完了正片,雖然毫不意外地灑狗血、賺人熱淚、感情視覺衝擊滿溢到毫無思考空間,但這就是「感動」呀!有的電影引人自己思考很多,有的電影要人放鬆自己接受一個簡單故事與簡單價值,都好。看《鋼鐵英雄》就好好欣賞他如何用各種電影語言去雕琢這價值給我們感動,而且沉寂十年的梅伯回歸,彷彿被時光凍結了一般,帶回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那種老派好萊塢的單純感動。
http://imgur.com/sos0icI
這片有許多好久不見卻又似曾相識的小段子。譬如一開始,兩個小兄弟爬山,哥哥開玩笑捉弄一下弟弟、兩個打打鬧鬧就嘻嘻哈哈上山了,高崗上叛逆的青春,劇情上似乎沒有什麼意義,但就是一種令人帶著笑容珍惜的溫暖;父親顫抖的身影走過墓地,與兄弟們共飲一杯句句台詞都說出來,馬上讓我們知道他是本片要以熱淚和解的父子議題;長大的 Desmond多次綻放純真男孩的笑容,簡直媲美當年《加里波底》的梅伯自己,而且總是走過叢林掠過麥稈,是經典的美國大地之子。
http://imgur.com/mGoj8Qu
再來與佳人相遇,一見鍾情,兩人的認識不用什麼理念的交會,只要純粹言語調情、眼波流轉,那感覺自然拉著觀眾一起陷入愛河。這愛的內容是什麼倒不重要了,我們甚至不知道女主角到底有什麼個性與理想、如何與 Desmond步步認識而交心,只知道她看見了大男孩之美、一路站在大男孩身旁、偶然輕嗔薄怒一下 Desmond更是心花怒放。當代電影兩性視角越來越平等、多元視角越來越廣博,在 2010s要這樣細膩地滿足男孩的夢想,還是非老派梅伯不可呀!
http://imgur.com/iYy1BvB
(何況有大美女 Teresa Palmer,她以前走冷豔或野性路線就夠美了,現在頂著一頭金髮沐浴在陽光下演老派美國夢中情人,誰能不愛?當然我還是比較愛她的野性路線,譬如上回的 Point Break《飆風特攻》,難怪與 Desmond從霸凌到交心的那位英勇同袍 Smitty 看著照片嘴上佔便宜「她跟我比較配」)
http://imgur.com/PqtxnQu
真實的 Desmond Doss 絕對是個傳奇英雄,他本人的生活面與心路歷程是如何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看這片就是毫無疑問的單純堅定,絕不像《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還要上演亂七八糟的內心戰事、慢慢確認理念堅定信念。本片 Desmond的理念就是兩次奠定:一次打傷哥哥從此拒絕任何暴力、一次在家庭怒氣下奪槍從此遠離槍枝,然後就成為一個聖潔不移的身影,幾乎名符其實地「拿右臉讓對方打」。
http://imgur.com/WXu9cLz
我們 2010s的今天有人這麼聖潔嗎?應該是有,但恐怕大家認識的都很少;當年 1940s的人有這麼聖潔嗎?恐怕也不多,甚至 Desmond本人是不是這樣我覺得也是歷史記載與訪談所呈現的,不過無論如何能夠找到一個如此純粹的形象、或是把其實更複雜一些的形象給單純化呈現在我們面前,還真是療癒呀,對亟需 proud to be an american again的 2016 美國人更是天降甘霖!
接下來戰爭場面,對我們有幸不用經歷戰爭的觀眾來說真是震撼教育,至於這寫不寫實,我真的毫無立場來誇獎、來評斷、甚至抱持一絲懷疑。我們只能知道砲火超猛烈、五官感受目不暇給、生命隕落內臟飛出只在一瞬間,儘管有時我覺得口味太重了些、慢動作太多了些,還有許多炸翻、倒地、火焰等等畫面太華麗地像一幅幅巴洛克繪畫、或是像一齣芭蕾舞劇,這已經不只是寫實的「悲慘」、而是加上了濃郁情緒的「慘烈」、更讓 Desmond與同袍們的英勇上升為「壯烈」。
http://imgur.com/qVIA39W
這種東西,看《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絕對看不見的,甚至絕大多數反戰電影也是看不見的。比利林恩說「我不是英雄」,不過他總是大衛鮑伊 "Heroes" 歌頌的感情英雄;我猜 Desmond一樣不認為自己是英雄,他只是在努力「再多救一個」,不過本片的波瀾壯闊史詩規格,終結在最後一個由下往上拍的 Desmond騰空畫面,就是要高高舉起一個英雄呀!
http://imgur.com/kOGEq9I
以戰爭電影來說,這畢竟相較之下是個 comfort zone ,畢竟美國從孤立主義轉向介入二戰改寫世界大局,在這七十年來的歷史大多都是正面看待的。而且畢竟已經七十年前了,並不需要談什麼無聊的「反戰」,而且那個後珍珠港的美國社會看待戰爭的價值如此單純而團結(至少本片是這樣呈現的、許多歷史書寫都這樣說,也很可能真的是這樣)。比起比利林恩那爭議重重的伊拉克戰爭來說,這才是高高舉起英雄的絕佳舞台。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有兩個人想拍片,一個是油嘴滑舌製片 Albert 另一個是球隊大亨 Noam ,他們各自會拍出什麼樣子呢?故事的精髓是一群弟兄互相扶持,Albert 要拍他們真實的親愛精誠、Noam 要讓美國人重新感到光榮並支持國家。雖然和《比》片無關,但瞧瞧《鋼鐵英雄》拍出了什麼?看來是兩者兼具,既拍出了 Desmond單純的聖潔與英勇、又拍得令美國人重新熱血感到驕傲(有土地、有信仰、有家庭、有愛國、有英雄... 只差反擁槍),實在太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