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看過小說,純看電影。關於 Tom Ford 完美地整合主題互相呼應風格又鮮明清楚的三線,本版已有許多好文分析過了,令我一篇篇讀得津津有味。不過到最後我最疑惑也最感爭議的是關於結局的結論:結局很清楚,Edward 給 Susan 讀稿撩撥她的心,終於約見但 Susan被放鴿子了;結論則令我疑惑,這整場寄稿讀稿約會的撩撥過程,是 Edward 的大復仇、還是別的?
http://imgur.com/CWAuRDm
本片三線進行,每線儼然都有個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的「夜行動物」主題:
(1) 現在:夜行動物就是這位人前光鮮假笑、但人後千瘡百孔的藝廊貴婦 Susan,甚至擴大到整個藝廊與藝界。
(2) 回憶:夜行動物就是眼神憂傷嘴巴理想、但真實人生襲來身體馬上誠實選擇的共和黨富家女,媽媽如是,女兒 Susan雖極力抗拒但也一樣。
(3) 小說:夜行動物就是這群白天唯諾龜縮,但晚上唱秋橫行的小流氓們。夜間馳騁血性欺負弱小從沒在怕,白天面對各種道德與司法卻一點骨氣都沒。
既然 Edward 說「我只寫自己的人生」,電影把作者和故事人物用了同一個演員演了還寄來定稿了,那 Tony 的小說故事當然就是 Edward 的人生自況拿來向前妻報告囉。至於這坎坷故事裡到底誰影射誰、哪件事影射哪件事,大體上好像有跡可循,但又不是那麼一對一。電影對這文字故事的圖像化,與其說是標準的 Edward 自況,還不如說是 Susan一面閱讀文字一面投射的自我意識。
於是當然,一開始投射的男主角一定是在自己心裡仍有重要地位的前夫 Edward ,男主角心愛的妻子和自己長得很像,男主角也很愛的女兒一定也是那被自己墮胎而無緣一起養育的女兒... 那就用我自己的女兒來投射吧。當然啦,這種投射很有道理,恐怕八九不離十,但比較不敢去想的是:那位害慘 Tony 一家的壞蛋 Ray是誰?反正年輕勞工暴力男,不管用什麼形象投射都安全得很。
(有其他心得文章對這段戲中戲影射解讀是 Tony=Susan、妻女=Edward,不過我的解讀是 Tony=Edward、妻女=年輕的 Susan 與被墮胎的女兒、Ray=世故後的 Susan)
Tony 一路愛妻女、想保護妻女,但能力不夠(不夠冷靜不夠強壯不夠狠、身在德州平日防身與應變準備也不夠),面臨關鍵時刻更鼓不起勇氣一起犧牲,只有黯然看著妻女被壞人帶走殺死、自己苟且活命。苟且活命的新人生,唯一支撐自己的意念是復仇,遇上一路支持自己的警探繼續走下去。
Edward 一路愛 Susan,想和 Susan以及女兒共度人生,但能力不夠(寫作還出不了頭、賺不夠錢過好生活、無法給 Susan對成家所期待的安全感),面臨關鍵時刻更無法拋下一切怨恨與自尊、純為愛努力留下 Susan,只能黯然看著女兒被墮胎、Susan 劈腿更改嫁高富帥,只能自己孤身走向曾是兩人共同理想的創作人生。孤獨落寞的創作人生,主要的創作泉源恐怕是對這悲慘人生的怨恨?怨恨若要有個具體對象,恐怕就是奪走了自己一切的 Susan?說不定也還有個編輯了解他而一路站在身邊支持?
事隔多年 Tony 這一路並沒有遺忘、沒有放下、更沒有原諒,於是這復仇之路越查越努力、越走越激烈,每一步都沒有療癒心理一丁點,反而是把自己往地獄推一點。直到最後,正規的 conventional justice 沒有出路,只剩下放棄最後理智的法外之路,毅然點頭決定了,就是走向地獄的不歸路。最後與 Ray對質,終於逼出 Ray的醜惡告白,復仇者與惡人兩敗俱傷,終於出了這口氣但留下了什麼?不如自我了結罷。
事隔多年 Edward 這一路也沒有遺忘、沒有放下、更沒有原諒,於是這自我投射的寫作之路越挖越努力、越寫越激烈,每一步題材、靈感、發展恐怕都沒有療癒心理一丁點,反而是讓自己越來越憤恨痛苦。直到最後,正規的 conventional writing 沒有出路,只剩下不顧一切挖空自己直指仇人的激烈寫法,這才是一鳴驚人的大作呀!最後送稿給 Susan,說不定也準備與 Susan對質、逼出 Susan的醜惡告白(對,我拋棄你就是為了名利),讓復仇者與惡人兩敗俱傷?
由於我自己也做過很類似的事情,因此我對這片最後的「放鴿子」有比較多種解讀,覺得不一定是明白的「復仇」而已,可能包括:
(1) 就是簡單的「復仇」,知道現在 Susan婚姻觸礁過得不好,用這故事一來狠狠指控 Susan、二來讓 Susan知道我將要功成名就了,引起 Susan想要敘敘舊甚至期待破鏡重圓的心理波瀾後,再來放鴿子,好好羞辱並打臉,讓 Susan徹底感受被拋棄的感覺,自作自受。
(2) 是一種「表述」,用寫作挖掘自己內心的創傷與仇恨,一路挖到最後如同 Tony 一樣心也死了,槁木死灰什麼人生價值也不剩,就讓一切痛苦始作俑者 Susan好好看看,妳這一生如何毀了我。未必求復仇,只等妳愧咎,或著妳就算毫無愧咎也好 I don't really care。
(3) 只是給自己走不出來的這段人生「畫下句點」,用寫作回顧了這多年仇恨的日子、也讓 Tony 代替自己走過這一遭讓復仇之火吞噬了。要真正揮別過去,一定要讓自己又愛又恨的 Susan知道這一切,如果能聽到一聲道歉或後悔更好,然後才能好好地說再見,畫下句點開啟人生下一頁。
我自己就曾這樣子,面對曾拋棄我而成為多年陰影的那位。當然不到寫一本小說或完成一樣作品,而只是透過電郵分享些小短文、小歌曲、時事小閒聊,從這些東西當中傳達一種模糊的心理自況,不敢明說我的恨但充分影射我的苦。至於動機是「復仇」、是「表述」、還是「畫下句點」?說實話我也分不清楚,恐怕三種都有,可能是同時混合、也可能是交相出現,有時覺得目標明確就是這樣子、有時又打打自己的臉告訴自己才不是、有時又拍拍自己肩膀告訴自己別怕面對心裡壓抑的黑暗。
最終,一種模糊的共鳴成形,拋棄後就十幾年未見的對方,終於提出見面喝咖啡的邀約,我也答應了。但這約我要不要去呢?回簡訊答應之後我也是天人交戰了很久,甚至在對街另一間咖啡廳等待並遠遠偷看了很久,一方面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麼心態,另一方面就算知道了也不知我期待什麼。是想狠狠復仇、還是溫言和解?是想聽對方的道歉懺悔、還是想從她的角度聽聽她有什麼苦楚?是想好好跟她畫下句點、還是心理期待破鏡重圓?
綜合這些情緒,我到底是該去赴約好好面對、還是該留在遠方觀察她被放鴿子的疑惑?抑或... 乾脆逃避這些天人交戰、就一走了之當作根本沒約過?
經歷了這許多,Edward可能是激烈的復仇者、可能是心死的行屍走肉、也可能是痛定思痛要奮力一搏走出新生。「復仇」是我們對這片最簡單的想像,不但令觀眾看了大快人心,劇情上也很有道理,畢竟書裡的 Tony 都成為復仇者過完了餘生;只是連自傳小說都已寫完了「復仇餘生」的 Tony ,他的人生體悟與計畫真的就仍緊繫「復仇」一念嗎?他不必然是這麼簡單的人,他對 Susan的背叛也未必沒有心理準備,畢竟早在約會階段就看出「妳和妳母親好像,都有一雙憂傷的眼睛」,比拒絕承認本色的 Susan還更體諒她的母親。那對 Susan只會有一種簡單的復仇心態嗎?
我只想說,人生很複雜,比非黑即白的電影(或未必是電影、而是電影評論?)複雜多了;而有部電影可以把故事留下曖昧空間,留下未言明的各種可能,比那些黑白分明的電影有趣多了。本片我們完全沒有看到現實的 Edward 臉,我們只有看到 Susan擷取的回憶片段、以及 Susan 從小說中讀出的 Tony,對 Edward 了解再多都只是透過 Susan的想像而已。Susan 被放鴿子有多疑惑而徬徨,我想我們就來好好享受這疑惑與徬徨即可。
我們可以猜 Edward 是復仇、也可以猜別的,對我來說那都是有趣的猜測。但本片更令我仔細玩味的是 Susan閱讀與回憶的心路歷程,和我的那位有那麼幾分神似,但當然從旁觀察的我既不了解 Susan也不敢奢言了解我的那位,就當這片提出了一個帶點溫暖卻更多遺憾的可能,給我一點理解與反思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1Ii1Ljy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