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huansong.me/n/1256892252903
網大導讀:到今天,《你的名字。》已經斬下3.6億票房,票房大賣的同時,也讓大家開始反思國內影視業的審美傾向。從內容上看,《你的名字。》顯然並沒有到達《天空之城》、《幽靈公主》等經典動畫的高度,這樣形式大於內容的作品能獲得如此矚目的成績,是不是代表我們正在「娛樂至死」呢?
不光是《你的名字。》一部電影,目前國內影視行業對於IP、明星等的依賴越來越重,IP又在依賴續集,明星依賴炒作和綜藝。影視作品大多流於表面,娛樂至上而不夠內涵,這種情況下,也難免國內的觀眾審美疲勞了。
正文:
今年12月2日,創下日本年度票房紀錄的動畫電影《你的名字。》登陸中國,萬千粉絲翹首以待,紛紛趕去電影院貢獻票房。
對於不太瞭解ACG的小夥伴們來說,新海誠也許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是對於對ACG有研究的小夥伴們來說,這個名字想必都不會陌生。
是的,《你的名字。》的監督和腳本就是新海誠,新海誠的作品素以「每一幀畫面都可以直接拿來當壁紙」被廣大漫迷口口相傳,代表作:《星之聲》《她和她的貓》《云之彼端,約定的地方》《追逐繁星的孩子》《言葉之庭》《你的名字。》。
一、淺評新海誠的作品
優點
新海誠的作品,簡單來說,優點非常明顯,缺點也非常明顯。優點就是畫面,純真藝術級別的畫面,有的時候可以做到單單憑藉畫面就可以讓人淚目,經常性出現的大廣角和180度或者360度的旋轉鏡頭讓人真真切切能夠體會到「電影是夢」這一媒介屬性。
並且,從整體來看,他的作品一直在進步中,從《星之聲》中朦朧的小故事到《言葉之庭》完整敘述讓人能夠看得懂的感動故事,從《追逐繁星的孩子》的有些不知所云到《你的名字。》中長篇故事有了完整的脈絡,這些都是新海誠不斷進步,也是新海誠作品在保持優點的前提下,所做的進步。
缺點
但是,新海誠的作品缺點也非常明顯,一言以蔽之,就是形式大於內容。高清質量的畫面讓人感動,同時也削弱了鏡頭講故事的能力,新海誠的故事大多都是通過主角的第一人稱的大量獨白展現在觀眾面前,幾乎是強行讓觀眾接受的架空世界觀的存在,並且太過於注重心理描寫而對人物刻畫非常簡單,導致人物性格比較淡薄,多為「扁形人物」。
浪漫主義的風格讓新海誠的作品有夢幻般的構架,但是缺少真實的血肉,作品大部分題材都是少年少女相遇戀愛分開或再相遇的故事,即使換到了不一樣的時空,內容本質都不曾發生變化,包括《你的名字。》。
個人主觀來說,對於《你的名字。》票房在日本超越了宮崎駿《幽靈公主》是不能理解的(也許是當時人們的文化消費相較於今天來說比較低?),《幽靈公主》是我認為的宮崎駿個人最好的片子,裡面所呈現出來的人文關懷,人與自然的關係,信仰與神明的存在…….是《你的名字。》單薄的劇情所不能比擬的,即使對於新海誠個人來說,《你的名字。》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橫向對比,相較於動畫大師,新海誠水平還差的太遠。
不明白國內一些炒作新海誠為「宮崎駿接班人」這樣的信息是怎麼得來的,並且,新海誠的作品和宮崎駿的作品哪裡有精神內涵人文傳承上面的相似?
二、當代審美娛樂化氾濫傾向
大眾文化佔據主流地位,「娛樂至死」時代已經到來
在當代這個文化審美日趨娛樂化的大背景下,新海誠們的作品的確容易得到注意力,因為這些作品描述現實的經驗和一些行為,容易引起人們的經驗性共鳴,但是卻很難讓人得到靈魂的洗禮,這些作品對人們的感動可謂「來得快去得也快」,是一種快餐式消費文化,同時也是「偽悲劇」性的故事命題,其中的眼淚並沒有悲劇意識的存在,只是為了流淚而流淚,為了感動而感動。
還記得幾年前看《追逐繁星的孩子》的時候最後結局尷尬的淚點,和那種發自內心想要因為一個故事所傳達出來的道德、倫理、情感而歇斯底里難過哭泣的感覺完全不同,後者是悲劇意識昇華淨化靈魂的懺悔和反省,前者是因為視覺的美好和某種相似經歷牽動敏感神經而簡單流淚,哭過就哭過了,並沒有什麼更深層次的感覺。這個不僅僅指新海誠的作品,現在很多很多動畫作品或者真人電影、流行音樂和小說都屬於這種類型。
倘若不明白這句話的小夥伴可以去看看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和蔡楚生、鄭君裡的《一江春水向東流》或者謝晉的《天云山傳奇》《芙蓉鎮》,也許會有人說這樣對比不公平,因為是史詩般真人電影和青春動畫電影的可比性太低,那麼,也可以看看皮克斯的《玩具總動員》和《頭腦特工隊》,如果再說3D和2D可比性比較低,那麼請看看今敏和宮崎駿、押井守、大友克洋、高?勳、庵野秀明、谷口悟朗、細田守的作品,真正能夠留下來的經典總是那些能夠表達全世界共同的思想,全人類共同的願望,能夠表達「集體潛意識」或者屬於真正的「悲劇」或者「悲喜劇」的作品。
音樂作品請對比《VIVA LA VIDA》《自新大陸交響曲》等和現在的流行歌曲;小說請對比《飄》《簡愛》《紅樓夢》等和現在青春文學或者玄幻類型的作品;電視劇請對比當年的香港TVB的電視劇和現在…自行對比吧;至於戲劇,90後之後喜歡戲劇的也是越來越少,不過戲劇的經典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多,現在大多是創新或者重複經典,娛樂化相對較弱。
大眾文化佔據主流,「審美日常化」趨勢勢不可擋?
也有人會提出異議,現在社會各種壓力巨大,各種事情需要人們去處理,難得的休息時間當然願意去看一些不需要太多腦細胞的娛樂節目,現在各大衛視在「事業單位,企業管理」的壓力下,上星之後紛紛走向娛樂化,浙江衛視、湖南衛生等都有自己招牌的娛樂節目,滿足人們日益增加的娛樂需求。
在這種大環境下,怎麼能要求更多的人去體驗高雅文化,領略精英文化的風采呢?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提出:如果一個民族整天忙於瑣事,將文化審美當作娛樂活動日復一日重複,當公眾話語成為幼稚的嬰兒語言,民眾成為純粹的受眾,那麼,這個民族就會失去文化思性,沒有文化思性的民族最終將會走向滅亡的深淵,文化根基將會不復存在。
在《娛樂至死》的封面上,一家四口正坐在電視機前其樂融融,這種氛圍和場景正是我們平時所經常經歷的,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有娛樂但是沒有頭腦,媒介傳達代替了頭腦的思考過程,純粹「令人反胃」的笑代替了「含淚的笑」,真正的喜劇也不復存在,「偽喜劇化」進一步氾濫。
試問,具有文化思辨的高雅文化和精英文化在這樣的環境中如何才能進一步發揮影響呢?
答案大概是:影響非常有限,大概只能影響一部分學生和學者,對於大部分民眾來說,暫時的歡樂比長久的思考更容易接受,審美娛樂化本來就是生長在大眾文化發展的土壤上的,正是因為大眾文化的易傳播易接受,以「文化複製」為主要手段的文化產業才能得以逐漸成長生存。
文化的商品化建立在兩個條件上,一是獨特性,比如現在熱門的藝術品拍賣行業,為什麼許多作品都能拍出天價數字,就是因為這些藝術作品古往今來,只此一件,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而另一種就是複製性,比如邁克爾傑克遜的專輯,哈利波特系列叢書…這些都是要依靠極強的複製傳播才能更多地普及,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從某種方面來說,這兩種文化就是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典型,精英文化產品因為稀缺而獲利,同時精英文化的創作理念和創作思想可能拔高人類的思想極限,顛覆人們的審美觀念,成為新一代的藝術流派或者藝術群體;而大眾文化則通過複製、病毒性傳播收穫更多的注意力,「體驗經濟」「注意力經濟」正在遍地開花。
新媒體想要用戶,電商想要流量,廣告商想要達到「洗腦」的效果,商業社會的一切因素都在為了錢不擇手段的前進,真正的人文關懷又有幾何?
三、平衡商業娛樂和藝術作品的存在
商業化就沒有真正的藝術了嗎?
既然商業化如此消磨藝術的精髓,那麼,商業化社會中就沒有真正的藝術了嗎?非也。
正是在商業化社會中,技術進步為新媒體類型的傳媒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創造更多的藝術類型,電視、電影等依託科技進步的藝術門類尤為突出,倘若沒有商業化機制的參與,《阿凡達》就不可以呈現在人們面前,在藝術的商業化進程中,藝術的內容必須保持高水平的內涵和本質,但藝術傳播卻要依賴商業機制,這樣才能創造更多的藝術和商業並舉的精品。放棄技術和商業只談作品和放棄內容只談形式都是鼠目寸光的做法,能夠賺錢又能夠創作藝術,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在這一過程中要非常警惕兩者一方大大蓋過另一方的做法,比如票房高口碑爛(比如《左耳》《富春山居圖》)的一些片子,明顯是商業運營成功但是缺乏藝術內涵的失敗例子,而票房低迷口碑卻不錯的片子(比如青青樹的《魁拔》)就要注意自己作品和商業化的結合之間出現的問題,儘早找到解決方法,創造更多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