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夢想,相信原力──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
很驚奇,我在看完《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Rogue One: A Star Wars Story)
的那一刻馬上愛上了這部電影。這甚至是我在 2016 年最喜歡的一部電影,客觀的說,它
不會是最好的,但它是我最喜歡的。
本片的導演 Gareth Edwards 曾經說,如果他在四歲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會執導一部「
星際大戰」電影,他會花一輩子的時間準備這件事。對我來說,我也覺得《星際大戰外傳
:俠盜一號》是我等了一輩子的電影,它回應了一個我從小到大都不能忘懷的期待。
我是一個年輕的影迷,從三歲開始,我爸帶我到一條街外的二輪戲院看電影。畢竟還
是孩子,年幼的時候,進電影院大多在沉睡中渡過。但是,四歲那年,我在戲院看了《星
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Star Wars Episode I: The Phantom Menace),那成為我
對電影的第一個具體印象,也幾乎成為我往後回憶童年時最清晰可見的畫面:競速飛艇、
紅色惡魔、雙頭光劍。
直到我長大之後,我才慢慢知道「前傳三部曲」在星戰迷眼中的不討喜之處,但那終
究是我沒有辦法割捨的情感,而時光來到 2016,《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最美好的
部分,就是它試圖銜接起那個我第一次觸碰星際大戰的世界,與在我出生之前,那些被人
傳頌的經典。
在六集的正傳故事之間,《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扮演了超乎想像的位置:一座
從「絕望」到「希望」之間的橋樑。
※※
《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的命題是信念,每個主要角色都從毫無信仰的傭兵、流
氓,轉化成為理念奮鬥的戰士(甄子丹飾演的盲僧除外,他在電影中的身分是聖殿守衛,
代表舊時代的見證者)。因此,電影藉由這種「信念」的傳遞,試圖連結前傳三部曲的「
絕望」到正傳三部曲的「希望」。
在這樣的故事中,特別有意思的部分是主角的選擇。我們可以注意到,從前傳的金魁
剛、歐比王、安納金,到之後的路克、後傳的芮,「星際大戰」的系列主角都是絕地武士
,他們擁有與原力的連結。但是,「俠盜一號」卻呈現了一個最黑暗的時代:當絕地武士
已經被帝國軍隊趕盡殺絕,最後一點希望的火苗仍然在塔圖因等待命運召喚,原力只是想
像、夢囈,古老的傳說,而有一群年輕人突然閃過一個念頭:如果它真的存在呢?
選擇與原力沒有連結的青年做為主角,大大提升了「俠盜一號」命題的強度。整部星
際大戰的歷史向來由「原力強盛」的一方書寫,而竟然有其中一頁落在平凡的傭兵身上,
這讓人特別感動,也格外貼近了我們這些十多年來坐在戲院座椅上想像原力的觀眾。
不論是曾經為帝國作戰的機器人,從人類身上得知了信任的可能性;或是抱持無神論
觀點的武將,從摯友的身上見證了有關原力的信念。藉由這些角色,我們看見的是一個明
確的過橋,從《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Star Wars Episode III:
Revenge of the Sith)之後,原力從保衛和平的共和力量,變成獨裁者掌權的武器。它
要如何再被世人相信,回到光明面與平衡?
公開的知識被封印為秘密,原力只是傳說,是維達大臣手上的神秘力量,人們敬畏維
達大臣、敬畏他神祕的劍術與壓迫感、敬畏原力。而從絕地聖殿的死灰之中、在天行者家
族的血脈歸來之前,第一批開始抱持信念、對抗帝國的人們究竟有著甚麼樣的想法?「俠
盜一號」做出了一個精采的詮釋:希望會感染、擴散,維達的絕對黑暗,終究無法熄滅希
望的火苗。
身為星戰系列的影迷,死星設計圖歸向何方、「俠盜一號」的隊員們能否生還,其實
都在進戲院看電影之前就有了答案。但是,當你能親眼見證這個過橋被搭起,我們看著那
些尚在萌芽的親情、友情、愛情被無情燒盡,又隨風生根,寄宿在新的土地上。隨著莉亞
公主的最後一句對白:「希望。」(Hope.),整座連結兩套三部曲的橋梁宣告完成。影
迷的歡呼與熱淚,又怎能吝於揮灑?
※※
導演 Gareth Edwards 向來擅於重新燃起舊系列影迷們的想像,2014 年由他執導的
《哥吉拉》(Godzilla)並不得我所好,但也無法忽視哥吉拉影迷們的支持。無論如何,
《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都是一場動人的歷險。
從我進入星戰的世界之後,從來無法止住腦中對於絕地、西斯的想像,那些穿梭於宇
宙、守護共和的神祕武士;或是那些信奉力量,喜好權術與背叛的迷人教徒。
正如電影中,奧斯卡影帝佛瑞斯惠特克飾演的地下反叛軍首領 Saw Gerrera,在葬身
死星的力量之前,看著象徵希望的船艦離開傑達星,他無法自拔地喊出:「去拯救反抗軍
吧,拯救夢想。」(Save the Rebellion. Save the dream.)
在未見神蹟之前,願意懷抱希望,Rogue One 是最純粹的信仰者,而我們能重新看見
那份夢想,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