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不是小說,小說也不是電影,因此才有所謂的改編,因為不同的媒介有各自的表現方
式,不能同一而論。小說家自己執起導演筒,由紙筆(或是鍵盤)轉為處理畫面、聲音、場
面、節奏...,不是看過很多就可以變成專家,做是另外一回事。
既然是台灣小說家的作品,台灣高中生的青春故事,為了服務資本,扭曲現實,把凱薩跟
上帝的東西混為一談,讓政治凌駕於藝術之上,其實是創作者的悲哀。從開場的銅像是孔
子而非蔣中正,就可以看出這點。且不論男女主角的選角。
毫無疑問,硬底子的男主董子健角表演十分到位,甚至可以說太到位了,在某些對話方面
太過成熟,不似他扮演的高中生跟大學生,反倒是實際年長五歲的林柏宏,才表現出屬於
青春期男生的單純無腦。並不是講話含糊不清就是台灣腔,也不是故作靦腆就是年少,導
演無法駕馭演員、更無法跟資本說不,不管怎麼說,都是作品的悲哀。
表演到位,意思是可以很正確地表現情感,程式化象徵性地讓觀眾感受到。然而,準確無
雜質的情緒表現,其實比較不屬於青少年,青少年時期的情緒表現,往往都是模糊兩可的
,搖擺於自然天性與社會期望之間,有時笑得不是那麼真誠、該哭的時候卻哭不出來、就
連憤怒都不知道應該怎麼表達,這才是青春期獨有的騷動不安特質。準確果斷地拒絕、不
拖泥帶水的反應,都是屬於成年人的表演方式,而非青少年。青春期,就算決絕地想死去
,也還是帶點徬徨搖擺,不會那麼亦然決然的冷靜堅持,那樣宛如在看著自己扮演一個堅
強者的表現,已經全然是成年人的社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