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址:http://movies.ettoday.net/news/856089
何瑞珠/2017奧斯卡提名分析
文/何瑞珠
毫無意外地,《樂來越愛你》在橫掃金球獎後又獲得14項奧斯卡提名,成為今年
奧斯卡呼聲最高的電影,相較於其他也聲勢不弱的電影,譬如八項提名的《月光
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和《異星入境》(Arrival)或六項提名的《海邊的
曼徹斯特》和《鋼鐵英雄》等片,《樂來越愛你》是最有觀眾緣的,這是一部
愛情歌舞片融合著人生的無奈,劇情簡單易懂,不管哪個種族、宗教或性別的人
都會對愛情或失戀有認同感,再加上這部電影也不芭樂,雖是百老匯歌舞劇形式
,卻用了不少非主流的爵士樂,結局也不是迪士尼式的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快樂
的生活,而是跳脫俗套,翻轉敘事,內容可親,形式卻勇於求新,幾乎零缺點的
完美度和好感度讓《樂來越愛你》讚譽破表,幾乎可斷定,這部片一定會拿奧斯
卡獎,差別只在,到底拿幾座而已。
最佳影片共有九部片一起角逐,今年總算有些少數族裔電影上榜,排名最前的兩強
應該就是已經各自獲金球獎的《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和《樂來越愛你》。平心而論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從題材到敘事手法到緊扣的社會議題都讓它成為年度最
重要的電影,這部片唯一的弱勢就是,到底影藝學院評審有多少人能認同,一個在
邁阿密貧民窟長大的非裔同志男孩的成長經驗,因為很顯然地,大部分的評審既
不是非裔,也不在貧民窟長大,是同志的也不夠多,而且年紀又太大。《月光下的
藍色男孩》如果沒得獎,並不是電影的問題,而是評審的經驗不夠豐富。但每個人
看電影都是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我相信評審有能力看出《月光下》的好,但能不能
打動到他們內心深處又是另一層次的問題。
我個人是從沒看過用這樣溫柔良善的手法,緩緩叨絮一個非裔同志男童的生命歷程
。非裔男性在電影中向來被描繪成暴力一族,同志族群則被光鮮化,但一個有著
吸毒媽媽的貧民窟單親家庭小男孩也有他想講的故事,《樂來越愛你》看完的感動
是淺層的,畢竟浪漫的俊男美女相愛或分離當然容易讓人嚮往,但《月光下》說的
是一個獨特且總被無聲邊緣化的生命掙扎,你只會在這部片才能看到這個美麗故事
了。
至於男女主角我個人比較看好,《海邊的曼徹斯特》的凱西艾佛列克(Casey
Affleck)和《樂來越愛你》的艾瑪史東(Emma Stone)。(註︰下面有《海邊的曼徹
斯特》的部分關鍵劇情雷,轉錄者雖會做轉色調整但仍建議斟酌閱讀)
凱西艾佛列克把一個行屍走肉的中年男子表演的不慍不火,他意外燒死了自己的
小孩的重擔將折磨他一輩子,就算前妻願意原諒他,他也原諒不了自己。編導
設計的情節非常巧妙,一個曾燒死自己小孩的父親如今卻被託孤要養育青春期的姪
子,青少年是父母們最頭痛的生物,更何況還是別人家的青少年,可見凱西艾佛列
克接到這燙手山芋有多痛苦。但他的演技並不是膚淺的表現出厭煩的模樣,而是
讓你看到他不停在掙扎著想找到親子相處之道,他不會過度關心,也時常顯現出
拒絕的模樣,但姪子同時也會影響他,兩人潛移默化的互動似乎解決了什麼心理
障礙但其實又沒有,這麼多複雜的情緒凱西艾佛列克都能表現得非常到位,實在太
難得。
艾瑪史東則是早在金球影后之前,就先得了威尼斯影后獎,她的角色比同劇男主角
萊恩葛斯林(Ryan Gosling)更討喜的地方是,她能夠發揮各種不同的演技,因為她
演的正是一個不斷去試鏡又不斷碰壁的演員,這個角色同時還有高潮起伏和自編
自導的夢想,導演用特寫讓她演各式角色對她是一大助益。艾瑪史東唯一較吃虧的
是《樂來越愛你》是齣歌舞劇,過去奧斯卡總是青睞劇情片居多,不過奧斯卡同時
是個美國人投的獎,外國人(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她的危險遊戲))雖非
毫無希望,但評審很可能有美國本土意識。最詭異的是,在《異星入境》中撐起
全片且表現精湛的艾美亞當斯(Amy Adams)竟然沒入圍,反而是並無特殊之處的《
走音天后》的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又再度入圍,影藝學院的會員可能都是
梅姨的朋友,所以梅姨現在大概隨便演也能入圍吧。
最佳導演的競爭應該和最佳影片雷同,就是《月光下》和《樂來越愛你》之爭。
兩位導演分別只有37歲和32歲,也都才拍過二至三部片,不管誰拿,最可觀之處
應該是,好萊塢將出現兩位前途不可限量的新銳導演,兩人提名就等於得獎了,
因為接下來兩人應該都能有接不完的案子。最不可能得獎的應該是梅爾吉勃遜(
Mel Gibson),雖然他對猶太人爆粗口已是十年前的往事,但如果連我都還記得
,影藝學院的猶太人當然不會忘記。再加上《鋼鐵英雄》雖然形式上槍林彈雨
極有娛樂效果,精神上考驗信仰非常對基督徒胃口,因此在美國賣得非常好,但
這部片在手法和創意上並沒有其他片來得出色,所以就算梅爾吉勃遜沒罵猶太人
,得獎率仍偏低。
最後要說的是,每一種得獎結果顯示的都不只是電影本身的質量,還有評審的價值
觀,影藝學院的成員涵蓋美國所有電影業各大工會成員,是美國電影業界的菁英
代表,但過度白人化和男性觀點在過去幾年頻頻挨批,影藝學院已答應要廣邀少數
族裔當會員,但就算是少數族裔也仍是美國人居多,不可避免地,這會是個美國
白人觀點的獎。我對入圍最佳紀錄片的《海上焰火》(Fire at Sea)和最佳外語片
的《塔納島之戀》(Tanna)都有點意見。《海上焰火》號稱描述難民,實際上導演
花了非常大的篇幅在拍義大利小漁村人民,至於海上難民則只有一段英語訪問,
由於大部分的非洲難民並不講英語,導演似乎連翻譯都懶得找,就只把他們當成
一群無言的生物在觀看,看完這部號稱難民的紀錄片,你可能對義大利漁村小男童
的了解比難民更多。這部號稱關懷海上難民的紀錄片,卻幾乎不讓難民發言,但
已經獲得柏林金熊獎和歐洲電影獎。可能歐洲人覺得這樣就已經叫做關心難民了
吧。
至於《塔納島之戀》更是充滿異國情調與奇風異俗,這些塔納島原住民的傳統的確
對西方人有股莫名吸引力,但到底何時第三世界人民才能擺脫跳草裙舞的命運?
老實說,台灣的《只要我長大》更能打破對原住民的刻板偏見,但西方觀點至今
仍需要原民草裙舞,我們吹捧奧斯卡是否是種我們對西方殖民觀點的自我內化呢?
●何瑞珠:
資深媒體記者、影評人,曾任台北電影節策展人,現任中天國際中心召集人,常在
《壹周刊》、《自由時報》、《中國時報》等媒體寫影評,以一針見血及犀利言論
深受網友喜愛,並連續4屆擔任金蝦獎評審。
附註︰關於《塔納島之戀》的原民情懷,我之前有寫過。請參見娛樂重擊
【從《塔納島之戀》談台灣影展為何偏好「原始」與「獵奇」】
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2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