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Catchplay邀請,我看了生平第一場特映會。可惜是我向來不那麼感興趣的傳記電影題材、是我有時喜歡有時不愛的娜塔莉波曼、更是我向來覺得神話化到有點皺眉的甘迺迪與賈姬故事... 不過把成見放下後細細看,真是精采刺激!賈姬不是個令人可憐的小寡婦,而是超霸氣的公關女王,值得尊稱一聲「賈霸」 XD
http://imgur.com/orG0bHG
這片與其說在「神話化」甘迺迪與賈姬,不如說讓我們見識賈姬如何精準操盤、一手開啟半世紀的「神話」產業,萬民愛戴至今歷久不衰。甘迺迪總統任內的政績功過沒多少人花心思細數,廣大群眾仍奉這童子軍近親政治王朝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這個無奈事實可參考遇刺案五十周年時的華盛頓郵報專文 2013/11/22 《美國人認為甘迺迪是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但他不是》:
https://goo.gl/XvU4Ah
這片光看宣傳表面、包括台譯片名「秘密」這字眼的使用,一開始令我覺得是部要繼續給甘乃迪家族造神的「風華絕代」第一夫人片,準備帶我們探索她忍辱負重含辛茹苦母儀天下的幽微內心... 當然這些都不是沒有,只是在敘事的穿插上看來,恐怕並不純是賈姬「回憶」內心、而更像是賈姬向記者「回述」一個被美化過的故事與形象。
然後我才發現:這是一部賈姬的戰爭片!戰爭好久以前就開打了,征服小記者只是最後一戰而已。第一夫人要打什麼仗?我們今人當然知道是文化仗,是就算丈夫政績不佳時也要出去訪視偏鄉小學、探望鰥寡孤獨、獎勵文化事業、陪台灣之光出國比賽... 靠這種文化形象扭轉聲勢的。這種傳統不敢說來自賈姬,但她恐怕是這傳統在現代文藝復興的推手,而且要做就做最大的。
http://imgur.com/p9sRYli
文化戰爭,關於建築、都市、服裝、藝術、儀典、神話,本片的文化戰爭總共六日:
(0) 1961/11/13 卡薩斯三重奏 ,藝術戰
(1) 1962/02/14 白宮導覽 ,建築戰
(2) 1963/11/22 甘迺迪遇刺 ,服裝戰
(3) 1963/11/23 阿靈頓公墓選址 ,都市戰
(4) 1963/11/24 遊行至國會山莊 ,儀典戰
(5) 1963/11/25 遊行至阿靈頓公墓,儀典戰
(6) 1963/12/06 LIFE 訪談出刊 ,神話戰
主線戰場:訪談
本片從訪談開始,起手式就是娜塔莉的女王霸氣與機械化「賈姬音」演技,是我最不喜歡的鋒芒畢露娜塔莉,不過看接下去的演技變化就知道,這場是如臨大敵,要接戰大記者的。
本片雖沒提記者名字,但他應該就是 LIFE 《生活》雜誌的白修德 Theodore H. White。他來這裡是首先是帶著哀悼憐憫的表情、從上而下看這年輕女子、然後慢慢吐露他對甘迺迪與賈姬王朝的觀點,甚至在言談中處處拿這些觀點出來挑戰賈姬,就等賈姬臉色一沉冷靜回擊,然後讓大記者咕噥一生打個圓場敗下陣來。
記者提「白宮導覽與其他時尚雜誌訪談」,賈姬糾正「白宮導覽是為了人民做的」;
記者質疑「人們說整修浪費了多少錢」,賈姬糾正「每一分錢都是我私人籌來」;
記者質疑這些家具物件身外之物,賈姬教育「文物比人還長久,再現歷史、認同與美」;
記者提「皇室」,賈姬轉為「人們需要傳統,傳統需要時間」,記者軟化提「Day 1」;
記者提「我只想知道真實」,賈姬糾正「人們以為的和我的真相總差很多」,記者再次軟化修正「那我就當寫個看來可信的故事吧」,賈姬在此初次露出笑容並軟化、甚至有一點點媚眼地放鬆下來單刀直入,敞開心胸談媒體最愛的「moment by moment account,槍聲子彈頭骨碎片」話題。此時,本來帶著懷疑與一點敵意的記者,恐怕已經單膝拜倒石榴裙下了。
本片雖以娜塔莉的「大頭特寫」為特色之一,但仔細看就發現大頭特寫多半用在訪談線,除了讓我們觀眾代入記者眼光好好吃賈姬一頓派頭、自己虛心檢討之外,同時也像記者一樣,慢慢把她美化過的「回述故事」當成是「內心真實」而感動。喔當然啦,賈姬也有跟小記者特別點明「人們以為的真相和我的真實總差很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R2n_NX8Gc4
第一戰:白宮導覽,建築戰 (1962/02/14 播出)
在談甘迺迪前,先把話題導到白宮導覽,給大記者建立文化政治的觀念。這段導覽在 1962 年二月早已播映過,在訪談中較無讓賈姬美化的空間,本片處理所有黑白片段也都是仿照真實的導覽影片;賈姬唯一能美化的,是透過本片彩色處理的部份,述說自己如何和 Nancy一起練習用字遣詞、自己多麼戰戰兢兢、多麼擔心人們覺得這樣的整修浪費錢、然後 Nancy如何鼓勵「所以一定要分享給全民看看」還一直親切提詞。美化過的賈姬,像個赤誠想為人民做點事、而如履薄冰做到最好的小女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7XabXENChE
這段導覽雖然記者早就看過,但在訪談中賈姬截選的片段是要誘導記者的。消極的,先透過「如果下一任總統不想要,那他們可以賣掉」來鋪陳接下來要談的自身搬遷處境;積極的,則透過導覽最多文物藝術與音樂戲劇的 East Room,透過 CBS劇組之口來教育記者「政府與藝術之間」應該「有種連結」,賈姬自己不明說只說「我只知道白宮一切都要做到最好。」
最後,從 East Room導覽回述到了另一段記憶,是整修完成後於 1961/11/13 辦的盛大沙龍音樂會,台上是特別看在甘迺迪面子來美演出的大提琴家 Pablo Casals ,台下是如王室一般的女王居中、總統與總統弟弟隨侍兩側(史實好像不是這樣坐,不過電影與回述要美化嘛),這則要鋪陳最後一戰「卡美洛」了,記者正慢慢上鉤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9WkhhFNTEE&t=796s
白宮導覽屬於這場訪談的第一個話題,但白宮話題在後來還會間歇插進來。接下來賈姬要在白宮導覽中特別著重的一廳,當然是林肯廳,因為我夫君的一切都要比照林肯!賈姬主導的白宮修復,確實為未來白宮作為古蹟與博物館的文化角色打下基礎至今,可參考甘迺迪圖書館的網頁簡介:
https://goo.gl/OQfTXj
第二戰:甘迺迪遇刺,服裝戰 1963/11/22 Friday
懂得配合賈姬明辨「真相與故事」之別後,記者初次與賈姬建立了信任,開始談最不堪回首的遇刺現場。回述中的賈姬還在慢慢練西班牙文致詞,處處念茲在茲的還是「傳統」;接下來「天氣好熱、像墨西哥和維也納、太陽照臉好熱、我好想戴墨鏡」這些都真實刊在 LIFE 雜誌裡了;然後突然聲淚俱下真情流露,臉色一沉「我不會讓你報導一個字的」,這段當然不是要書面報導,而是要塑造身段收買記者認同的。
一般人面對這一切,一定是驚慌失措又如天塌下來難以面對,賈姬的回述故事和真實回憶說不定是一樣的,不過對記者回述她就特別強調「強忍淚水、強自鎮定、盡忠職守」的身段。儘管大家都要保護賈姬、特勤人員更要擴大保全,賈姬還是要走正門下機、開大門走大路、馬上計畫喪禮儀節、一定要全程陪伴丈夫靈柩...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穿著那件染了血的粉紅 Chanel 。
這是宣示一切由我掌握的粉紅戰袍,因為意外一來處處都有人要作主,特勤要保護、女眷要抱抱、詹森夫人要摸頭、詹森已經作主了、來安慰自己的 Bobby更需要被安慰... 任何人的保護都像叫賈姬當個小女孩,乖乖坐著給人保護摸頭就好。賈姬絕不,穿著戰袍馬上定神跳出來,我們王朝的最後一役就在這幾天,這場文化戰該怎麼打?
「你認得 James Garfield?認得 William McKinley?」都搖搖頭,「那你認得 Abraham Lincoln?」就如數家珍,賈姬當然了然於胸,只是確認一下而已。自此甘迺迪神話的基本方針已定:要以林肯規格成為美國史上最偉大總統之一。快去國會圖書館調閱林肯喪禮檔案吧!
第一天戰事結束,終於一人回家脫下染血戰甲、擦指甲的血、洗身上的血,換上睡衣床上抽煙,思索下一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nQae6c_u28
第三戰:阿靈頓公墓選址,都市戰 1963/11/23 Saturday
回顧林肯喪禮檔案,由賈姬與甘迺迪的藝術密友 William Walton 簡報,喪禮遊行微觀的是馬匹士兵制服樂隊等陣仗,巨觀的是清楚的華府地標與軸線,是從白宮出發移靈國會山莊、翌日再從國會山莊回到白宮、從白宮步行前往聖馬修大教堂。如古代國王一般要走大道正中、連結總統國會主教權力大三角,喪禮就是古典都市戰呀!
http://imgur.com/2AS9ixX
同樣地,葬禮選址也是都市戰,如我們都強調的陰宅風水一般。不過婆婆 Rose Kennedy 率先發難「身為甘迺迪,當然跟甘迺迪家族一起葬在 Brooklyn 。」今天的墓葬選址戰,要面對的不只外界的特勤或詹森人馬,而是家裡要看顧的女人小孩等家務事。
首先是不知發生了什麼的小孩,媽媽自己都傷心還要先安慰,要激勵小女孩成為強壯戰士;再來是家族彌撒,一字排開都是甘迺迪家族女眷,自己帶兩小要堅持墓葬不容易;跟著詹森雞犬升天的 Jack Valenti 不但百般阻撓遊行計畫,更催促賈姬趕快打包走人;女眷們不平地竊竊私語,只有賈姬硬是冷靜自嘲「如果變賣家具還能供養孩子讀書」,切回訪談就是「第一夫人永遠準備好打包」,更不忘趁機再度與林肯連結「林肯遺孀也是變賣家具度日」。
順勢談回白宮導覽中的林肯片段,賈姬在記者面前將甘迺迪與林肯連結的企圖越來越明顯;導覽中提到林肯夫人買了好多家具,促狹道「都是最重要的歷史寶物,但林肯很生氣,覺得老婆花太多錢了 :P 」,則巧妙地將林肯夫人與自身連結,並賦予這些人們嗤之以鼻的奢侈品消費一個神聖意義。
終於,賈姬硬起來告訴 Bobby「我不想忤逆你媽,但 Brooklyn 不是埋葬總統之所」。是日 Walton 已經快速去阿靈頓公墓場堪完畢,回來接賈姬去破土,選到的位置超神聖:山坡上有李將軍故居 Arlington House、山坡下過了阿靈頓紀念橋的軸線底端就是林肯紀念堂、林肯紀念堂後軸線轉彎直指華盛頓紀念碑與國會山莊。甘迺迪,可是要葬在美國頂級偉人軸線上呀!
http://imgur.com/P8z1GY0
(這一戰,兩場軸線地標中的路線選擇與墓葬選址,都是藝術密友 Walton 的精準眼光,很可惜在賈姬赴公墓破土的戲中, Walton 的臉都被雨傘影子遮住拍得很模糊。)
第四戰:遊行至國會山莊,儀典戰 1963/11/24 Sunday
已慢慢上鉤、和賈姬互動越來越好的記者,聽到「我甚至沒個家」開始裝熟「但妳有新家了」,賈嘆「這兒好冷」,記者續問「那點燃壁爐、找些朋友來?您在白宮開的音樂會舞會酒會都很棒... 」呵呵熟起來了就忍不住拿翹。但賈姬超強,一方面臉色一沉糾正「那不是我的家、這間也不是,第一夫人隨時準備打包」而且嗆完一定要抽一口煙;另一方面緩和下來,就順著那民眾好奇的藝文派對話題,來談談夫君最愛的《鳳宮劫美錄》吧。
回述線來到週六晚的臥室,放起《鳳宮劫美錄》回想夫君王朝,房間走過一間又一間、衣服換了一件又一件、威士忌紅酒香煙一輪又一輪,每一鏡都不同,最後穿什麼喝什麼都不對。這段很精采,也許在表達「我沒有家、找不到位置」的人妻焦慮處境,也要碰觸八卦界最愛的「甘迺迪偷吃」話題了。這個家庭話題對文化戰爭有何幫助?因為起床後的週日清晨,賈姬要帶孩子上戰場了,要為不忠的丈夫上陣,就得重建軍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7lj0y4KRXg
在此,本片獨創的虛構角色「神父」終於在湖畔夕陽登場。可考的史實中,並沒有這麼一位神父在賈姬處理喪禮過程中這樣介入,不過近年公布的檔案中又顯示賈姬與一位神父長年通信談家庭問題,我們觀眾就且當作這位神父是賈姬通信神父的化身吧。本片的神父線時間不明,一開始看起來很像是籌備喪禮過程中因 Bobby講了一句「妳找神父談談吧」而去找、還可以在訪談中對記者提及;但最後賈姬居然向神父報告「他照我說的一字不露發刊了」,顯然又在訪談之後?我們就當他是超越時間的存在吧,是本片一路戴面具的賈姬唯一顯露真心的場合。
賈姬與其說告解,不如說埋怨:「上帝很殘酷」、「他也在殺死我丈夫的子彈裡」、「躲躲藏藏刺我們一刀」、「什麼上帝會從兩個孩子身邊奪走父親」、「犧牲自己的兒子也犧牲我的兩個孩子」... 然後話鋒一轉「他很少跟我同房,連遇刺前晚都沒有」真是太直白,賈姬在政治與文化領域之外所有的家庭糾葛與八卦,就這樣連珠炮打完了。而神父能給的答案都不是老掉牙的「這是上帝的旨意」云云,而都是保留的「我們不了解上帝」、「妳沒做什麼」、以及最後的「沒有答案也沒有意義」。也許賈姬在此時已經了解也獲得點療癒了,只是這體悟還沒明說。
於是接下來就是一連串賈姬與身邊習以為常之人的和解與擁抱。先是昔日閨蜜今日如影子的 Nancy「我一直擔心妳會嫉妒我」,Nancy 溫暖療癒「我會跟妳一起,反正我也沒處去呵呵」;還有遇刺當天的隨扈小弟「我那天沒注意到你,現在只想好好謝謝你」;隨著隨扈小弟的回憶想到了兇手,那個此前自己視為「愚蠢的共產黨員」的 Lee Harvey Oswald,一定心裡有恨那現在「我也要當面見見他」 。
懂得和解擁抱的賈姬已重建軍心,人人都說會照顧孩子保護孩子不讓媒體傷害他們,但賈姬冷靜堅持「兩個孩子跟我一起走。」這歷史照片引起許多爭議的驚天樓梯,只是堅守妻子孩子必須陪伴亡父的基本人情,這一踏出我就卸下第一夫人職位了,「從今以後妳可以叫我 Jackie 」。
http://imgur.com/EwKbLPV
把孩子曝光在媒體前、更曝光在危影幢幢的大眾前,記者和任何人一樣「您也許有更好辦法保護孩子們,一般人都會這麼想」,但賈姬指明「我們不是一般人,一般人不用看丈夫在身旁被射殺」。能夠和女兒一起親吻靈柩,「您認為那是個錯誤嗎?」賈姬堅定「當然不會。」
第五戰:遊行至阿靈頓公墓,儀典戰 1963/11/25 Monday
儀典戰還有下半段,仿照林肯規格第二天要回白宮,更要步行移靈到聖馬修大教堂。不過 Bobby 隱瞞「Oswald 被射殺,可能背後還有大集團」的新聞卻被賈姬發現,怒吼失守「你以為掌控一切,其實什麼都不懂,害我的兩個孩子陷於危險中。」此前已經爭到的步行遊行,就此悍然取消。
不過回到橢圓辦公室,坐在地上撫摸新地毯,要讓這場「文化戰爭」的總指揮、藝術密友 Walton 給予賈姬開示了:「妳要成為典範,示範傳說中的國家英雄,就曾真實住在這裡,紮紮實實克服了一切危難挑戰」。慢慢重建信心的賈姬,先去給兒子過 11/25的三歲生日,是呀即使爸爸死了還是要過生日,即使天塌下來生活還是要繼續昂首闊步。
然後賈姬到了那至高無上的「林肯間」、坐在至高無上的「林肯床」,迎接 Bobby進來報告「我跟詹森說過,不遊行了」,但氣急敗壞地焦慮「我們本來能做好多事,民權法案、太空計劃、越南戰爭,都要被詹森收割了」,雖然 Bobby聽不進去賈姬還是冷靜撫慰。這一段有沒有發生,天曉得,但賈姬這樣回述給記者聽,既連結了林肯、又藉 Bobby之口提醒了甘迺迪王朝儘管爭議卻應受世人懷念的功德、又讓自己獨立於這政治慾望與爭議之外 "I am just doing my job" ,實在太高明。
跟著員工打包家具、拿著花瓶、收拾娃娃、整理衣服、撕膠帶封箱、想拿掉戒指卻拿不下來,就像「甘迺迪夫人」的身分與使命拿不下來一般。賈姬喝一口酒若有所思,下定決心站起來,拜訪詹森王朝新貴 Jack Valenti 的新辦公室「我改變主意了,要步行跟著靈柩遊行到底」,就算有多少安全考量機密考量還搬出將近百國元首要壓下賈姬,「抱歉是 103國」賈姬毫不退讓:「告訴大家我會全程走,就算元首們不跟我也一個人走,告訴戴高樂可以坐在坦克裡跟我走 XD 」
這是甘迺迪下葬前最終戰,賈姬催促記者寫下結語:「人都會死,總統會更替,不過每一個都會仰望甘迺迪,尋找指引與靈感。」若有任何懷疑甘迺迪功績的,「這是美國總統喪禮耶,應該有更多馬、更多士兵、更多哭泣、更多攝影機」,雖然記者心知肚明一字都不准提,但也不得不軟化肯定「夫人,那真的是最盛大堂皇的一場喪禮。」
真的,堂皇的喪禮、馬匹、靈柩、旗兵、步行隊伍、步行元首、車中孩子、夾道民眾,接下來就讓本片一一重建給我們看。但切到神父片段,賈姬坦白「做這一切未必是為了夫君或他的 legacy ,而是為了我自己。」畢竟「我從不想成名,我只是成為了一個甘迺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D3ydWW6c0o
第六戰: LIFE 訪談定稿,神話戰 (1963/12/06 出刊)
經歷一陣七上八下的熱水澡,訪談結束,賈姬要來逐字審稿了。記者心悅誠服贊許「甘迺迪夫人,你在過去幾天中為這個國家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這是個好故事;我們國家的父親死了,母親仍一肩扛著,這是個好故事。整個國家從頭到尾都看到了,未來世世代代也會看見,他們會看見您的尊嚴與風範,他們會記得妳」。賈姬的媒體戰大成功,本來對甘迺迪王朝與賈姬皇室帶著懷疑的大記者,徹底拜倒石榴裙下。
然而賈姬還沒罷手,再次回述白宮導覽,導覽結束總統出來總結「夫人的白宮整修,把我們美國的古今偉人都連在一起了。」切回喪禮後,離開的賈姬眼看詹森夫人留下了美術顧問 Walton 也接手了白宮修復工作,賈姬開啟的白宮建築史連看不對眼的後繼者都要代代接手至今。賈姬與孩子們上車、和閨蜜 Nancy擁抱暫別,Nancy 仍不忘提醒賈姬常保笑容,以強壯與瀟灑面對所有挑戰。
再回到訪談,賈姬鋪陳已久的最後一招終於出手,這也是史實的 LIFE 雜誌文章中最重要的一段:「Jack 總是引用希臘羅馬經典,每天晚上總要放 Camelot 音樂劇:永遠不要忘記,曾經在一閃即逝的美好年代裡,有個卡美洛。」繼續說、影像切到 East Room的舞會,夫妻共舞,Bobby 欣慰地笑看。切回訪談,道別前賈姬聽著記者一字字發稿:「永遠不要忘記,曾經在一閃即逝的美好年代裡,有個卡美洛。」
https://timedotcom.files.wordpress.com/2016/12/jfk-epilogue.jpg
五十年來,政績不彰又搞出許多爛攤子等收拾、說動人大話比通過法案多很多的甘迺迪王朝,其美好神話般的歷史定位就這樣一錘定音:這是「亞瑟王、圓桌武士、卡美洛」的理想年代,至今的美國人與全球人幾乎都仍深信不疑。不得不敬佩,賈姬的文化戰爭精準出擊、流傳千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ED8Xv5d0-g
這場 LIFE 訪談,對後世最重大的影響的確就是「卡美洛」的概念植入,可參考華爾街日報 2013/11/22《賈姬開啟了甘迺迪的卡美洛神話》:
http://www.nicklesblacklabel.com/wsj_11-22-13.php
第零戰:卡薩斯三重奏,戰果報告,走向未來
本片不論是訪談線、導覽線、喪禮線,通通都是戴上面具的賈姬,不論是全神備戰的訪談還是美化重述的導覽與喪禮都一樣。戰果終於揭曉,賈姬唯一的真實線,恐怕還是要回到神父這裡,報告戰果「他一字不漏地發刊了。」
回顧 1963/11/25 遊行結束,甘迺迪在神父主持下圓滿下葬了;回首舊人已去的白宮,仍留下的藝術長工 Walton 釘上名人解說牌紀念甘迺迪夫婦的 2y10m2d。一切努力皆已留下足跡,就如神父說的「我們每天都會日復一日過,你每天都會煮杯咖啡。無論如何上帝會確保,你只要有這些眼前幸福,就夠了。」
Richard Burton 演唱的《鳳宮劫美錄》歌聲響起,賈姬看著路旁一個個塑膠模特兒上了台又下了台,本就是更迭的日常。回首昨日的承平時期,賈姬的文化戰爭早已在日常中奠定基礎,那場 Pablo Casals 光降白宮拉大提琴的美好時光,賈姬趨前致意兩位男士起立鼓掌,夫婦無憂共舞,音樂劇磅礡結尾,一閃即逝的美好年代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RQf_QtBJag
我們要世故地醒悟,這一切甘迺迪皇室神話、英雄傳說,都是賈姬工於心計的陰謀嗎?在這戰事結束,向神父報告完後收拾自己走向未來之時,也許大絕招「卡美洛」未必純是陰謀,而也是心底的美好角落?
第一夫人,文化戰將
看完《第一夫人的祕密》,我仍然沒對甘迺迪王朝的功績有任何改觀,但對甘迺迪夫人賈姬的文化功力卻是深深折服,儘管這功力對我似乎尚無效果,卻紮紮實實影響了全世界,並以古代王朝宮廷氣派城堡華麗大宴為靈感,為「第一夫人」作為文化大將軍的政戰角色樹立典範,至今全球第一夫人們仍爭相仿效歷久不衰。
這片雖然在今年奧斯卡一個獎都沒拿到,但各種層面處處精采,可以看 Natalie Portman一開始機械造作後來卻出神入化的百變演技、可以聽 Mica Levi一路詭譎神祕挑動人心的配樂、可以閱讀 Noah Oppenheim 仔細考證歷史後截選重組以強烈主題貫串事件的劇本、可以欣賞 Pablo Larrain重現歷史影像並輔以大頭正寫與生活側寫的詮釋手法、可以漫遊 Cité du Cinéma 精心重建的白宮室內一間又一間。
但對我來說最重要的,還是重新認識賈姬那張面具、重新認識建築都市藝術服裝儀典神話等文化價值。以現代世故的眼光來看,這些風花雪月的文化玩意兒是神話時代與封建時代統治階層震攝群眾的「迷幻藥」,但放到 2017 的當代我們必須承認它仍歷久不衰甚至越演越烈。然而與其世故地排拒它,不如正視其影響力而學習欣賞它,畢竟「人們需要傳統」,它紮紮實實地陪伴了美國人民與全球人民度過一個個年代,賈姬很早就看準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9pW3B8Ycc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