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版請於連結:http://kevinmoleaf.weebly.com/text/-genocidal-organ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一切殺戮都是為了愛
歐美地區一直以來科幻作品盛行,例如知名的《海底兩萬里》作家凡爾納對於科學保持樂
觀主義的科幻小說,開啟科幻小說大門。而後繼英國作家威爾斯則繼續開啟如「時間旅行
」、「外星人」、「反烏托邦」等二十世紀後科幻議題。而這股科幻潮流也飄洋過海到了
日本發芽,衍伸出日本獨有的日式科幻風格。動畫電影《虐殺器官》是已故被譽為新世代
天才型科幻小說作家伊藤計劃的成名作之一。故事敘述第三世界國家出現大規模暴動與屠
殺事件,隸屬美國特殊情報部門的克拉維斯,在追查時,得知了「虐殺器官」一詞關鍵,
隨著調查逐漸白熱化,他發現全部的大規模戰爭的背後,都顯示與一名名叫「約翰‧保羅
」的人有關係。
科幻是二十世紀曾是黃金年代,它是一種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興起的一種對於人類未來
的預知性和創造力的想法雛形。而終歸人類雖進入機器與工業的製造業科技,帶來發明與
技術革新,這類科幻論點並非是冰冷的機器,而是展現人類未來的一種熱忱,以科幻小說
來說,它跟根基還是來自於浪漫主義與哥特小說,對未來的科技懷有浪漫情懷,也是一個
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無法表現的議題之一,而科幻不免來說,因是對科技的憧憬和未來
的期待產物。
而這都符合「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對於科技的樂觀主義,而到二十世紀中,威爾斯開啟
新的科幻小說類別,就過去的「空想科學」進而變成「理論科學」以實際的科學理論推斷
關於科幻小說未來的可能性,例如「時間旅行」就是一例在科學上探討四維空間時間存在
。而愛因斯坦「相對論」等現代科學相繼問世,也代出現新一波的科幻創作熱潮。在這時
代的科幻作品有著現實主義、新奇性、甚至正視科技在歷史上帶來的破壞。
而在科幻小說成長之餘,帶來的也是科技對於人類的危害,一戰、二戰、冷戰各國的科技
角力,在戰後日本承襲歐美對於科幻批判的創作養分,創作者對於科技和人性還有反戰題
材都略有啟發,如譽為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多部科幻為主題的漫畫連載,和藤子F不二
雄的科幻短篇等,都是對於科技的追從與崇拜,但同時也對人類快速進步的科技感到恐懼
冷顫,在二十世紀後期科幻不是一昧的樂觀主義,有著更多層次與探討性。
《虐殺器官》是一部披著科幻外皮,實際探討著國人類為了愛所延伸出以愛為名的殺戮情
感,一種麻痺自己的催化,與自我將各種殘殺的行動合理化。故事以地球遭受核爆以後,
幾個第三世界國家竟發生大規模的暴動與屠殺。美國為了調查原因,派遣特殊情報部門追
查,隊員克拉維斯發現這些暴動背後有一名神秘的美國人約翰‧保羅參與其中,卻也意外
得知一個名為「虐殺器官」的詞彙,而這項詞彙到底代表什麼,尋找真相之後是答案,還
是更多謎團?
電影的走向如同現代世界的局勢,在全球不對等,窮者越窮;富者如故的時代中,人們開
始活在封閉化的時代內,只接收自己想看想聽的事物,而封閉對外知道的世界,而政府將
其美名為「保護人民」。不知道就不受到傷害,事情真的是如此?當科技麻痺我們的知覺
,自由變成自以為的自由,失去情感與害怕受傷的人,還能稱為人嗎?《虐殺器官》電影
中埋著許多引人深思的伏筆,描繪著近未來世界的局勢,我們所有美好的生活建立在別人
的痛苦之上,而明知道卻不聞不問,這何嘗不是一種打著和平口號的諷刺?
電影影前半段極為冗長,鋪層也想當多,後半段才逐漸展現槍戰與事件真相,但略顯張力
不足,而也因為省略了許多在小說中的細節,雖交代了「虐殺器官」的本質,卻無法展現
它實際完整的樣貌,是動畫中略顯可惜的地方,不過依然不減《虐殺器官》動畫的可看性
。整部電影富有科幻的娛樂性,同時也思索未來。你可以麻痺活在自以為自由的世界,或
是跳脫媒體與政府,用自己的雙眼看見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