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日本電影或戲劇,相信許多人第一反應是愛說教,但《當他們認真編織時》
這部電影並非如此,它只是簡單、平實地敘述一個發生在你我周遭的故事,
或許沒有高潮迭起的戲劇性,但卻有著現實的辛酸與溫馨。
電影主要有三個人物︰牧生、凜子和小友。
牧生和凜子都是個性比較溫和的人,發生衝突的時候,凜子總是默默的忍耐,
透過編織發洩情緒,或許因為如此,編劇才安排小友這個角色,讓小友為凜子
哭泣和憤怒,並採用小友的視角來看這個故事。
小友還年幼,她說不出什麼大道理,她沒有辦法對大人說︰你們這是歧視,
她捍衛凜子的行為,可能也只被認為是在無理取鬧(比如對同學媽媽噴洗衣精),
但就是因為小孩子說不出大道理,她只能將她的感受表達出來,我反而能更深刻
地體會劇中人的心情。
導演沒有透過台詞,宣揚或灌輸觀眾某個道理。我想,或許導演只是希望觀眾
能夠透過電影,好好感受牧生、凜子和小友的快樂和難過,以及被他人用異樣
眼光看待的不甘心。
如果我們能夠懂得他們的感受,或許就可以更加溫柔的對待他們。
題外話,最後小友選擇回到媽媽那裡,讓我想到前陣子看的一本書中的內容︰
「我有時住在保健室阿姨家,有時住在阿姨的朋友家,有一陣子還去住類似兒童
商量所宿舍的地方。小五的時候住進育幼院。鬆了一口氣嗎?嗯~我覺得自己
被媽媽拋棄了。很奇怪吧!我明明被媽媽虐待,可是我一點也不討厭她。雖然
我媽生氣的時候很可怕,可是溫柔的時候也溫柔到朋友的媽媽都比不上。所以
我覺得自己是被媽媽拋棄了。就算偶爾會被打或是被菸頭燙,老實說,我也還
是覺得跟媽媽在一起比較好。」
「我自己也知道這樣不好。可是把他們交給育幼院,他們一定會覺得被我拋棄,
絕對會覺得被我拋棄了!無論其他大人對他們多溫柔,在育幼院長大的孩子就
是會這麼想。我當初就很寂寞。小時候就算媽媽會打我,我還是想跟媽媽住在
一起。」
那本書是《最貧困女子:不敢開口求救的無緣地獄》,上面是作者採訪某名女性
的對話摘錄。電影演到最後時,我腦中突然想起這段內容,或許小友不是不知道
跟著牧生和凜子生活比較好,但她更害怕被媽媽拋棄吧?